題記:尼采說“語言盡頭,音樂響起。”
學鋼琴的朋友一定彈過他的曲子,沒學鋼琴的朋友也一定聽過他的曲子。
https://m.v.qq.com/x/page/d/v/5/d0359lpi9v5.html?=
克萊德曼《水邊的阿迪麗娜》
https://m.v.qq.com/x/page/z/m/0/z0160n5xbm0.html?=
克萊德曼《秋日的私語》
是不是很好聽?
對于普通大眾,好聽就夠了,身心愉悅就是最大的收獲,不必非得弄清楚鋼琴家到底想表達什么。
有音樂的生活一定充滿光明的,心靈一定是明亮的、開朗的、開放的、樂觀的,因為,音樂可以改變人的情緒,進而改變人的認知。當一個人情緒好的時候,往往看到事物的積極方面,把壞事看成好事;而情緒不好的時候,往往看到事物的消極方面,把好事看成壞事。因此,只要情緒改變了,對問題的看法也會改變。
有些音樂并不輕松愉快,甚至可能是抑郁、悲傷、痛苦、憤怒和充滿矛盾情感的,這些音樂會激發人的各種情緒體驗,幫助人盡可能把消極的情緒發泄出來。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時,人內心深處的積極力量就會開始抬頭。
其實,不管是哪種音樂,哪怕是葬禮的、死亡的音樂,都告訴了人們平時容易忽視的哲理和情感上的感受,告訴了人們很多人類發展史上要面對的東西。人就是這樣,對一件事情有準備和沒準備,情感上的表現、心靈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音樂讓人對所有的情感都有心理準備,從而提高所有情感的承受能力。
我喜歡流行音樂,也喜歡古典音樂。
我看過張學友、陳奕迅等十多位歌星的演唱會;也看過馬克西姆、克萊德曼、知名和不知名音樂家的鋼琴音樂會。
電視和現場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很注重體驗。
什么是古典音樂?
我的體驗告訴我:古典音樂沒有歌詞,沒有具體意義,內涵深刻,發人深思,使人高尚,免于低俗,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不同時代的眾人所喜愛和共鳴。
古典(classical)不同于經典(classic),古典=古代+經典。
古典音樂講究均衡、節制和秩序,它有一種典雅的勻稱之美,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
古典音樂的代表人物有:巴赫、李斯特、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等。
巴赫的音樂中帶有宗教的力量,同時又非常活潑,充滿生機和樂趣;
李斯特被譽為“鋼琴之王”,他可以把鋼琴彈成鳥鳴、噴泉、大海、雷聲、暴風雨,甚至地獄之火,可以彈出整個管弦樂隊的音響來;
貝多芬有一個富有創造力的靈魂,他的愛或恨、溫柔與傷感,都是刻骨的,他悲愴得震撼人心,哀傷得感人肺腑;
肖邦是位“音樂詩人”,他的樂曲就像詩一樣,抒情的、審美的、抽象的、含蓄的;
莫扎特可以把游戲、調情、私通都寫出藝術境界,不帶任何道德審判,他有一顆歡樂、包容的心,善待人間萬象。
......
我最喜歡貝多芬和肖邦,不僅因為他們的音樂好聽,也因為我能駕馭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和肖邦的《升C小調夜曲》,超級有成就感。
我的手機上訂閱了兩個專欄:
得到app劉雪楓《雪楓音樂會》;
喜馬拉雅app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
推薦對古典音樂感興趣、想培養古典音樂素養的朋友關注。
但請記住:
聆聽音樂,不是關注了多少大咖、擁有多少張唱片、聽了多少場演唱會,而是真正能夠體會和感受音樂中的【美】。
昨晚音樂會結束后,開車回家,空氣依然有霾,路上依然擁堵,出租車依然搶道,電動車依然亂闖,我一路跟著CD唱著歌,高高興興,快快樂樂,世界是如此【美】麗!人生是如此【美】好!一切是如此【美】妙!
這不就是幸福嗎?
愿音樂也帶給你幸福!
參考:高天《音樂治療導論》、劉雪楓《用音樂點亮生活》、田藝苗《古典音樂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