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好書,可讀的信息量越大,讀起來消化地慢。
想想五年后你會干些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
五年的時間通常會越過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進入“下下個階段”。畢竟本科也就四年,大多數上班族都會在三四年內完成至少一次跳槽,或者從底層員工走上管理崗位,從戀愛到結婚生子往往也用不了五年……
所以以五年為單位規劃未來,是非常關鍵的。
但是如果只是以未來視角來考慮五年后,我們大概只能得到一個抽象、概括的結果,而我們很難將這個結果與我們每天的具體生活結合起來。
比如,我想要更自由,更有錢之類的結果。
而當我們考慮一個近期目標的時候,比如這個學期想要拿獎學金。
那么我們的行動就會變得很清晰,你就清楚地知道,每天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記筆記,課后要按時復習。
我們應該有長遠的目標以指引我們的生活,我們同時也要學會將長遠目標進行劃分,讓其變成短期目標,這樣才能方便我們將目標具化到每一天。
作者建議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方面,從“遠期未來”的角度,我們應該“重戰術、輕戰略”,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也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完成怎么辦,而是應該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
另一方面,從“近期未來”的角度,應該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極端”措施,比如刪除電腦里所有的電影、游戲,剪斷網線,把手機換成非智能機等等。可能有人會說,電影刪了還可以再下,網線剪了可以再接,手機換了可以再換,這個方法有用嗎?有用。因為雖然可能會出現反復,但這種反復會使得原來簡單且慣常的替代性行為變得更麻煩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減小,這便增加了當事人轉而去做實驗、看論文的可能性。
就我自身而言,如果要問我這個問題,五年后我要做什么,過什么樣的生活?
我還真得不出個答案。
我到底想要什么?
我想要一個優質的朋友圈,認識一些有趣的人。
我想要一份有穩定收入還能有較多空閑時間的工作。
我想要自己變得敏銳,自信,沉著,風趣。能有清晰的邏輯,嚴謹而生動的語言表達。
以這三條為目標,倒推回來,那我現在應該有什么具體的目標呢?
難道是做一名教師?
我沒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