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自閉癥患者的父母都渴望著有一天孩子能成功進入普通幼兒園或者小學,然而能否進入普校融合最終還是要回歸于孩子的能力本身,當孩子具備入園的基本能力,如指令控制及配合,模仿能力,視覺配對能力,集體技能,自理能力,獨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及是否存在問題行為。
萱萱通過今年的六月份評估,綜合能力水平和實際年齡相差不大,可以開始嘗試進入幼兒園與普通孩子進行融合教育,于是萱萱開始了半天幼兒園,半天機構的生活。
剛開始進入幼兒園,萱萱即高興有興奮,每天可以和普通的孩子一起玩游戲、分零食,學習任務比較少,然而慢慢地,隨著任務的增加,萱萱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也是許多自閉癥兒童進入融合之后所經常遇到的,在此總結如下。
問題一、孩子難以應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變化
例如萱萱的幼兒園每個星期有一次外教課程,第一次上外教課程,當外教老師出現的時候,萱萱顯得很害怕,不愿意跟著小朋友一起學習,只是自己趴在地上鬧情緒,讓幼兒園的老師束手無策。
對策:面對這樣的變化,尤其是孩子在之前的生活里從未遇見過的人或事,需要和孩子進行提前的溝通,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
問題二、孩子不聽從老師的指令安坐,也不做出配合。
例如當老師對孩子有任務要求的時候,萱萱只愿意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當鈴聲響了的時候老師讓萱萱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坐在位置上,萱萱坐幾分鐘當老師上講臺講課的時候,萱萱就跑了,然后再教室周圍游蕩。
分析:通過幼兒園發出的視頻,我發現萱萱其實每天配安排坐在最旁邊的位置上,經過分析萱萱這樣的行為的功能其實是注意力強化,她做出這樣的行為是為了得到老師的注意,因為在機構萱萱的課程基本上是一對一,或者4人以內的小組,最多的也只有10以內的集體,進入幼兒園之后一個班三十多個人,老師的注意顯然不在她的身上了。
對策:讓家長與幼兒園老師溝通,把萱萱的位置放在了老師正對面,讓老師上課的時候經常點到萱萱的名字,做得好的時候多表揚,讓萱萱覺得老師是關注著她的,經過調整,一個星期之后,萱萱已經能很好的坐上一節課了。
問題三、孩子能安坐了,但是跟著老師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只是自己玩自己的。
首先要確定的是孩子是具備一定的觀察和模仿能力的,許多自閉的孩子對社交的場所和事件能理解都比較差,孩子不知道在怎樣的場景之下自己應該做什么事情,什么東西是用來做什么的,例如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了故事的時候,孩子不明白自己應該跟著老師一起讀,當孩子們一起讀的時候自己不知所措,最后只能自己玩自己的。?
對策:可以針對孩子幼兒園的生活設計社交故事,插入圖片,模擬場景等增加孩子對社交情景的理解,讓孩子明白在怎樣的場合之下自己應該怎么做。
于是我給萱萱設計了這樣一個社交故事:
目標行為:萱萱跟著老師和小朋友學習讀唐詩
當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唐詩的時候,我要端正地坐在位置上,把小手放好,跟著老師和小朋友大聲朗讀黑板上的唐詩。
在孩子上學之前為孩子讀社交故事,讓孩子當她遇到這樣的場景之后應該如何做。
經過與幼兒園老師、萱萱家長的溝通,萱萱現在基本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上課能很好的跟隨老師和小朋友一起學習,她也會經常回到家中和和家人報告她在幼兒受到了老師的表揚還有她在幼兒園學到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