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年有許多奇女子,有張愛玲,盧隱,蕭紅,冰心等,其中我最佩服石評梅。
我青少年時期曾聽過關于石評梅的評書,那段時光深深被她迷住了。
她長相甜美,才華出眾,溫婉多情,堪稱才女。
她與我黨早期革命領導人高君宇的絕世之戀,真是現代版梁祝。
石評梅,本叫汝璧,因愛梅花的高潔堅貞,自改名為評梅。
她出生在山西一個家學淵源的大戶人家里,父親是儒學老師,曾是清廷舉人老爺,母親也出身良好,賢惠大度。
01天資聰穎,才女名副其實
石評梅從小就清麗可人,聰穎好學,自幼便得家學滋養:父親教她“四書”、“詩經”,她記憶力很強,一學就會。
辛亥革命后,她隨父來到太原,進入太原師范附屬小學就讀,附小畢業后直接升入太原女子師范學校讀書。
她在學校里學業突出,除酷愛文學外,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被稱為才女。
她一身濃濃的書卷氣,有著讀書人的傲骨清逸。時常抱著古書典籍徜徉于家中后院的梅花林中。
02闖入文壇,成績斐然
1919年,“五四”運動后,剛剛讀完師范的石評梅到古都北京求學。
她原準備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國文系,但由于那年國文系不招女生,她便改報體育系。
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并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
在“五四”的歲月里,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
也正是在此“浪漫”中,她們闖入了文學的殿堂。
1923年9月在《晨報副刊》連載長篇游記《模糊的余影》,1924年與摯友陸晶清編輯《京報副刊.婦女周刊》,1926年,繼續與陸晶清合編《世界日報副刊.薔藏周刊》等。
石評梅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游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譽為“以生花之筆,寫哀時之痛”,也被稱為“北京著名女詩人”
她的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創作以《紅鬃馬》、《匹馬嘶風錄》為代表。
03初戀受挫,心灰意冷
石評梅初來北京時,父親不放心她,叫吳天放陪同她,那時的吳天放是北京大學的一名學生。
吳天放見評梅才貌俱佳,心生愛慕,一路上對評梅呵護有加。
評梅也對眼前的這個老鄉頗有好感。他殷勤又妥帖,讓她倍感溫暖,他還是一個高大、帥氣、才華橫溢又幽默風趣的人。
吳天放開始了對石評梅熱切的追求。送花,寫詩,郊外游玩,吳天放吃準了女孩的心思,喜歡浪漫,他投其所好。
他為她定制了專屬的信箋——評梅用箋。每張信箋上都有一株梅花,旁邊還印著詠梅詩詞,都是她的名字。
在他熾烈的目光下,石評梅束手就擒,她許下了誓言"終生不嫁第二人"。
有一天評梅去找吳天放,卻發現一個小男孩在門口玩。評梅知道了,吳天放已經娶妻生子了。
石評梅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中,她本性中藏著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又情深聰慧。
一腔真摯的感情就這樣被欺騙、侮辱,她痛不欲生,她整日淚洗面,她感嘆人心險惡,從此決定抱獨生主義。
04、與高君宇絕世之戀,凄婉無比
(1)初相逢彼此傾心
1920年的一天,在北京山西會館的同鄉會上,評梅看到一個學生模樣的男子正在作反帝反封建的演講,他就是高君宇。
高君宇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最早的58名黨員之一。
他是我黨第二、第三屆中央委員;他曾兼任中國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總務股主任,曾擔任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致力于國共合作。
石評梅認真地聆聽著,并被深深地被他進步思想感染。
經過交談,評梅知道高君宇曾經是她父親的學生,她多次聽父親夸獎過這個學生,高君宇則更是被石評梅古典婉約所打動。
(2)鴻雁傳書,相識相知
自從兩個人初見之后都以對方為知己為喜,從此書信往來頻繁,友情日深。
因為高君宇有大量工作要做,而反動派常常要通緝他,他不能與評梅常常見面,書信往來是最好的交流方式。
兩人保持著長期的思想交流,石評梅發表的詩歌、散文,表達對世道不公的哀痛和抗議,高君宇十分贊賞和敬慕石評梅的才氣。
而高君宇常常給石評梅講革命形勢,講人民大眾的疾苦,讓評梅開闊眼界,為她的作品注入活力。
高君宇主張正義的精神以及從事革命活動的決心,更是深深打動了石評梅。
他們來往也密切了,高君宇一有空來看望她,他們在一起有說不完的話。
(3)一片紅葉寄情思
1923年的秋天,石評梅完成了北京女高師學業,受聘于母校的附屬中學擔任國文教員和體育教員。這一年的秋天,她收到高君宇的一封來信。信里只有一片火紅的楓葉。
高君宇飽含深情向她發出愛的呼喚:"滿山秋色關不住,一片紅葉寄相思。”
石評梅則因初戀受挫,立志獨身。她雖敬佩君宇的為人并沒有接受君宇的這份愛。
她在紅葉的背面寫上了"枯萎的花藍不敢承受這片鮮紅的紅葉兒″,又把紅葉寄了出去。
對于評梅的拒絕,高君宇沒有責怪。他是一個成熟的革命黨人,他明白石評梅的顧慮和心中的忐忑,并未強迫她,而是一如既往的對石評梅噓寒問暖、思想交流。不變初衷。
只要有空來看望評梅,他們常常在陶然亭畔漫步賞景,尤其是在石評梅重病期間,他寸步不離地守候在評梅的病榻前……石評梅也心有所動,但就是跨越不了心靈的那道坎。
(3)象牙戒指表深情
高君宇在家已經有妻子,那是父母包辦的,結婚當天,他為此吐血,后來逃婚到北京,他心里一直很苦,將一腔熱情獻身革命。
他認識評梅后看到了希望,他視評梅為一生摯愛,對評梅坦誠相待,訴說婚姻不幸,評梅同情他的遭遇。
為了讓評梅安心,1924年,他在為革命工作的間隙里回到家鄉,與妻子離婚。終于獲得了自由之身的他,想與石評梅結為秦晉之好。
沒想到石平梅因為第一段戀情對她傷害太大,她心灰意冷,再次拒絕了他。
后來,高君宇到廣州工作,在評梅生日時,特意買了兩枚象牙戒指與石評梅定情。一枚大的他自己戴,一枚小的寄給評梅,這次評梅沒有拒絕。
兩枚象牙戒指中象征著他和評梅的愛,高潔、純粹。
(4)病中相伴,感情日深
高君宇被愛情深深折磨著,本來身體就不太好的他病倒了。肺病復發,咳血不已。一路革命奔波,他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
住院的時候,她去醫院看他,他笑著說自己的身體“數架機器不堪耐用”,她急得捂住他的嘴,眼睛卻濕潤了。
她天天來醫院陪伴,給他講笑話逗他。高君宇身體有了好轉,評梅陪他到陶然亭散步,相談甚歡。
(5)君宇離世,評梅悔恨交加
高君宇住院不久,在病未痊愈的情況下,就強行出院,他要為即將于1925年3月舉辦的國民會議促成會做籌備工作。
1925年3月2日,高君宇忽感腹部疼痛,仍堅持工作。4日,他腹痛加劇,難以支持,被送至協和醫院。
石平梅及時趕到對他好生安慰,這個時候石平梅已經改變主意,準備和高君宇結婚。醫院病榻前,她和君宇淚眼相望,無語凝噎。
在高君宇29年生命中,石評梅是他苦苦追求,但又求而不得的鏡中月、水中花。至死,他也沒有等到心愛的姑娘對他情誼的明確回應,抱憾而終。
3月6日凌晨零時二十五分,北大才子、杰出的共產黨人高君宇因急性闌尾炎術后腹膜膿腫并伴有敗血癥,病逝于北京協和醫院,年僅29歲。
平梅趕到醫院,他的君宇哥再也不理睬她了,從此他們陰陽相隔!她撲在君宇的懷里,邊疼愛的撫摸著君宇,邊撕心裂肺呼喊著他。
她哭成淚人,幾次昏厥,她后悔莫及,她把自己的照片放在高君宇的棺木里,讓它代替自己陪伴高君宇。
依照高君宇生前的囑托,石評梅把高君宇安葬在了北京城南的陶然亭畔。
在高君宇的墓碑上,石評梅寫著:“君宇,我無力挽住你迅忽慧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陶然亭,曾經是高君宇最喜歡的地方,他曾在這里演說自己的革命信仰,與心愛的女子閑庭信步、談論理想。這里留下他和評梅太多的記憶。
此后的每個星期天和清明節她都要到陶然亭,她來到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追悔莫及。
君宇生前,她不懂他的愛慕,君宇死后,他不知她的思慕,這樣的悲劇,何曾相似“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6)踏著英雄足跡投身革命
直到高君宇病逝,評梅才真正認識到,君宇是一個偉大而多情的英雄。只有他才是她忠誠的情人和生命的盾牌,才是她靈魂的守護者。……可惜晚了!
她決定余生踏著君宇足跡,為國家,為人民多做一點事。她關心時事動態熱心撰文。
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執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慘案。石評梅雖然沒有親自參加到執政府門前的請愿行列,但好友劉和珍不幸遇難,陸晶清也負了傷。
1926年3月19日,石評梅即奔醫院看望負傷的朋友。并于3月22日在《京報副刊》發表散文《血尸》。
3月25日,又參加了女師大為劉和珍和楊德群召開的隆重追悼大會,同時在《京報副刊》發表《痛哭和珍》一文。
她在做這些事時,覺得和愛人更加相知想通了。
(7)追隨英雄而去,化蝶同墳
評梅在君宇死后,不乏追求者,其中有一個小伙子英俊瀟灑,才華橫溢,向評梅表達愛慕之情,她斷然拒絕了。
她的一顆心已隨君宇而去,她把全身心投入在教學和寫作中,她的心離愛人越來越近了。
由于悲傷和勞累,在高君宇離世三年后,1928年9月,剛剛過完26歲生日不久的石評梅患腦炎,這一躺下就沒能起來。評梅最終在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與世長辭。
巧合的是,石評梅與當年高君宇住的是同一個醫院,同一個房間,還是在同一個時辰逝世,真是前世姻緣!
友人們根據她生前的愿望“生前未能相依共處,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愿望,將其尸骨葬在君宇墓畔。她終于可以陪伴心愛的君宇了。
君宇與石評梅的愛情曲折而堅定,兩個人猶如天空中的煙火,在短暫的生命中演繹了絢麗燦爛的絕世之戀。
石評梅,高君宇這對革命情侶,凄美愛情真是現代版的梁祝,生不能成為夫妻,死也要同墳,真是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