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終將成為一個你通過言行舉止塑造的你。
我想過很多種表達方式來表達這樣一個想法,自己當前的付出會成就自己的未來,而自己的付出是自己的想法所驅動的,所以我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通過不斷的經歷,最終我們就成為了這樣的人。
當對一個想法還不夠成熟和嚴謹的時候,我通常會通過很多重復的語調來描述,比如:“你終將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你的行動會最終成就你的未來”,堆砌這么多近義詞,希望可以表達想法,但最終,可以通過精煉的語言準確的表達,這才是有意義的思維過程。
所謂言辭精煉,也就是這種境界吧?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大漠孤煙直中得直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了的。還有毛爺爺的《沁園春》,一次寫成,事前是準備了許久吧?很多時候我們有一種錯覺,就是寫文章可以一揮而就,就像上學寫作文一樣,不用更改。可實際上,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吳曉波、時寒冰、宋鴻兵,他們臺上一分鐘的言談,少不了臺下得積累。可是我在過去的教育中,沒有學到這一點,這也是我最近才感悟到的。
讀書,寫作,都是啟迪思維的一種方式。聽音樂,看繪畫,參加展覽,旅行,吃飯,都可以啟迪思維。為什么要啟迪思維呢?啟迪思維后,生活就能更美好。可以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決定,完成更偉大的事情。
學以致用,學是方式,用才是目的。我好像忘記過這一點,只是上大學,而不記得上大學的目的是什么。想不清楚,做出的決定就會讓自己在未來后悔。
從學到用,是一個跨越,從進去到輸出的過程。
就像讀書與寫作一樣,讀書是聽取別人的想法,啟迪自己的想法,而寫作就是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機械制圖標準是輸入,應用制圖標準去設計零件是輸出。這種輸出,在學校里是得不到考量的,所謂考試只是對輸入量的一種測量方式。所以,學校里第一名在工作中不見得比學校最后一名強。
最后,讓我突然回扣主題:學習就像修禪,通過與人交談,讀書,旅行,聽音樂等各種方式,啟迪自己,然后改變自己的想法看法,拓展自己解決問題渠道,最終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