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剛剛習得靈活用腦的25條原則,便有意無意地開始訓練自己,當然,尚非“深入”,而是“淺入”,但得到了“深出”的結果,不失為大得。
今天重讀《大學畢業年薪十萬》,書中將學習從投資回報的角度分為了兩類:1.“庫存學習法”;2.“利潤學習法”。要說明這種分類法給學習的定義,首先要回到一個問題的原點:學習為了什么?
“你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投入,學習也不例外。學習可能占用你的資源,占用你的時間,還有可能占用你的錢。我們進行學習,不可避免要投入三大要素:資源、時間和金錢。 如果你投入了許多資源,通過努力學習得來的知識,竟然都是些只能放在庫房里的用不上的知識,那么從高薪職業的標準來看,你學的這些無用的知識就是"庫存",你的這種學習方法就是"庫存學習法"。 另一種與此相反的學習方法叫做"利潤學習法"。 對于我們個人來說,什么叫做"利潤"?"利潤"就是你學的每一樣知識和技能,都要跟你未來的高薪職業有關。因為大學四年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學所有東西,如果你要學的東西與高薪職業無關,不能夠給你帶來"利潤",那么你就要考慮控制成本。這樣的學習方法就是"利潤學習法"。
如果學習無用的東西是體制性的問題造成的,那么你需要降低成本,控制時間和資源的投入;如果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要大膽地、狠心地放棄這些無用的學習。 許多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花了很多時間,今天考這個證,明天考那個證,最后學了一堆東西才發現,這堆東西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對你的高薪職業起作用,結果你付出了很多,卻只得到了一小部分回報。如果你大學四年學的都是這樣的東西,可想而知你大學畢業會變成什么樣子。 如果你大學四年學習的都不是庫存,而是能給你帶來利潤的知識,你的薪酬就會翻番!如果你學了太多的庫存,你的成本就會大大增加,你就不會有更好的利潤。”
當這段話正在我腦中揮之不去之時,我開始讀《21歲當總裁》,這本書以前我也是讀過的,只是忘了當時是否讀完了,便又讀了一遍。由于這兩本書的重讀,機緣巧合的,我發現,后者是對前者的一個很好的闡述,是一個活生生的鮮明深刻的例子,一個完美的詮釋。
在董思陽的創業的整個過程中,正是采用了“利潤學習法”將創業之路上的問題一一解決,并最終走向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功。下面是她的“利潤學習”歷程(可對她的創業歷程有個大概了解):
1、已經確定了自己一定要成為企業家的目標,并要付諸動,開始創業時,發現自己不知道如何開端,于是她買了一本《如何開展自己的事業》回來學習,研究和分析,最終選擇了飾品店作為創業起點;
2、發現做飾品生意需要懂得產品設計、包裝,還要對美學有研究,于是她買了好幾本研究少女妝扮與配飾的書,在這個過程中,她還經常留意看些時尚男女類的電視節目,關注國際飾品時尚等;
3、飾品店經營一個月的時候,財務出了問題,她便開始學習理財,發現學校里教的ACCD已經過時,不能按照課本上的傳統方式來記賬,便專門在書店買了小商鋪管理的財務書和一本適合自己的賬本,邊看書邊學習怎么做賬、做日報表、月報表和進行成本核算(這些東西在實際操作時與學校里講的可是完全不同);
4、當學校的購買力達到極限,她撤下飾品柜臺,感到心力交瘁之時,一本關于心態的書的學習讓她學會了如何時刻保持激情,勇往直前;
5、第二次創業,在實踐中她學到了物流知識與如何讓自己有一個持續賺錢的系統,又學習了《富爸爸,窮爸爸》,從而懂得了如何改良物流系統以及如何騰出自己的身體以做更多的事情;
6、參加了陳安之老師的成功學課程,并先后上了許多課程,比如潛能開發、領導力、演講與口才、商業模式與商業系統、銷售與行銷、企業管理等等,這個時候她已經因為兩次的創業經歷,了解了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家真正需要學什么;
7、加入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初涉“企業家階層”之時,學習該場合的基本禮儀,察言觀色;
8、為融入企業家階層,猛讀書!學習潛水、高爾夫、網球、茶道、西式簡餐、股票、房地產、賽馬、服裝搭配、世界旅游知識以及其它一切“企業家階層”的競技和應該懂的禮節……
學習,不斷地學習,并且每一步的學習成本都帶來直接的高利潤,絲毫沒有任何的成本被沉沒。就這樣,董思陽僅僅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實現了從一個中學生到成功的21歲企業總裁的蛻變,那不是幸運或奇跡,是在她自己正確的戰略指引下高效努力的結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真正采用“利潤學習法”,大學畢業何止年薪十萬,年薪百萬,千萬,上億都不會是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