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于學習的小真相

Benedict Carey 在2015年出版的書:How We Learn: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en, Where and Why It Happens里面,闡述了學習的真相,也介紹了一些技巧。雖然已經記不清讀過多少本關于學習的書了,但是這本書里提到的某些發現,的確略有不同。整理如下: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更多聯系,記得更牢

記憶在大腦里不同神經元連接的過程中形成。如果一個記憶包含許多不同的刺激元素,比如顏色、氣味等,由神經網絡存儲在大腦的不同區域,那么就可以記得更清晰。所以在多處建立更多的聯系,有助于記憶。

換個環境有好處

常聽說,如果每天固定一個時間到固定一個地方去學習,會有利于效果,避免分心。不過,書中卻給了不一樣的發現——“分心”也有好處。當然,這里的“分心”指的不是刷手機、逛網站,而是和學習環境和方式相關的不同信息,比如一天用電腦記筆記,一天手寫筆記,一天在圖書館學習,另一天在書房學習等等。

這些環境和方式的細微變化,能和所學內容聯系在一起,給大腦記憶提示。這樣一來,內容能儲存在腦子里不同的位置,便于記憶。這就和上一條的建立更多聯系是一個道理,由此記得更牢。

同時學幾種科目或技能

以前一直以為同時學習幾種科目或者技能,會互相干擾,難以集中突破。不過這本書里卻提倡換腦子,同時學幾種。原因是當我們的學習內容有所變化的時候,需要更用心更努力去思考,這樣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現在想起來學生時代每一個小時的學習內容可能都不一樣,其實還有些益處。如果我們自學,也可以切換著學習幾門。

另外,你很可能聽說過記憶遺忘曲線。這本書里也說到,如果是填鴨式的,一下子學很多記很多,不利于長期效果。因為當我們短時間重復看同樣的信息,大腦就不再那么有興趣了。如果用間隔式的學習方法,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好像在社交場合認識了一個人,沒過多久,就可能記不住這名字了。但是如果隔了幾天,在另外一個場合再次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那么記憶就會加深很多。

給自己做測試

很多人聽說過費曼技巧,用給人上課的方法去解釋一件事情,如果能夠深入淺出地講明白,那么這個知識也就掌握了。這本書里介紹了沒有聽眾的時候,可以用什么辦法達到這樣的效果——給自己做測試題。

給自己做測試和用費曼技巧一樣都有一個提取信息的過程。這樣一來,學習變得主動,而不是僅僅被動輸入,不確定真正吸收多少。

我覺得不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一個及時的反饋機制,正如現在很火的一本書《刻意練習》中提到的,這樣的反饋可以衡量對知識的掌握,真正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從而避免出現覺得好像已經明白了,但實際上并沒有吃透的情況。

最近我學習的一件小事讓我明白了做測試是多么高效的一個方式,還可以很有趣。近期一個學習目標是記住世界地圖上所有國家的地理位置。本身只有些大致的概念,而我又不是一個看靜態地圖會比看動態電影更入迷的人,所以,曾經想記地圖,卻始終沒有邁出這一步。覺得盯著看的時候沒問題,但如果填一張空白地圖的話,還是有盲點。這次用測試方法學習是偶然間發現的,我用了一個地圖問答的手機應用,沒有冗長的盯著地圖看的學習過程,而是直接在現有基礎上不停地做測試(軟件本身也像玩游戲一樣),就在這個不斷做題,錯了再記,對了再繼續的過程中把地圖上原先不熟悉的地方都記住了。如今各種科目測試方法或軟件有很多,不妨用好這個環節。

這些年越來越強調的分享、輸出,其實也相當于一種測試的方式。比如看了一本書,能不能回答出幾個問題,這本書說的是什么?從哪幾個方面說的?有什么是自己可以在生活中實踐的?有什么內容和其他書有聯系?有哪些是進一步想了解可以進行主題閱讀的?等等。可見,我們測試的方式可以很多元。

無戒日更挑戰第5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