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在公開寫作思考嗎?

既然已經開始決定要公開寫作思考,那么就來想想要如何做吧。

開始的時候,因為知道現在寫的不好,不過只有寫,才有機會在未來變好。從不好到好,沒有一躊而就,更多的是積累,寫的多,套路用的多,特別是在自己一直反思的情況下,就會慢慢變好。這和嬰兒學習慢慢成長一樣,嬰兒一出生什么都不會,除了哭就是吃奶和睡覺,她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情,特別這件事情是她不會的情況下,她會用全部的精力。對于公開寫作來說,我其實無異于一個剛出生的嬰兒,那么我會在寫作的時候用全部的精力,來把這一件事情做好。

這一次的寫作思考給自己25分鐘時間,就在此時,我的番茄時間正在倒數,一個番茄是25分鐘,實在不夠用,就再來一個番茄,還是沒有寫完就再來一個,直到寫完寫好為止。

那什么是公開寫作思考呢?

寫作對我肯定是有用的,但是自己暫時還沒有固定的評判機制。雖然自己犯過很多低級錯誤,但是公開承認自己的錯,一定程度上給我自己在寫作之路上加速。要解釋清楚,還要把這個概念拆開來。

1.公開
2.寫作
3.思考

為什么要公開呢?

公開,那么讀者肯定不能僅僅是我自己,當然是有針對性的群體。比如我自己感興趣并且做過的事情,自然就會更了解。我自己特別喜歡跑步,那么我就會了解為什么跑馬拉松的人會愿意為一個比賽,提前大半年,訂酒店,訂機票,而且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天早上抽出盡可能多的時間去訓練,備賽。如果沒有跑過的人,就是很難明白這其中的道理。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我先把這件事件說清楚就不容易,再加上要說給一個從來沒有經歷過的人聽就難上加難。這也是為什么公開必須要有針對性。這樣才能做到把一件事情讓別人看明白,讀懂。這個方法的長期反饋特別有用。

就因為公開這一點,我知道自己不公開的話,就會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而忘記外面其實有一個更精彩的世界等我去探索。為了能有更多的體驗和感受,讀書交流體驗就變成我去了解更多群體的方式。我現在準備在簡書把一系列的思考都在簡書上發表,所以我做了以下的一個小調查。

簡書這個平臺的初步了解: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完全沒有想到自己會去了解簡書的用戶,不過既然決定就多研究一點,接著我去查了一下簡書的用戶圖像還有簡書數據. 這些數據采集屬于頭部信息。簡書的月流量是很大的,有3千萬左右,平均每人在簡書上面待3分鐘,會瀏覽3頁左右,跳出率(Bounce rate )是67.3%

Jianshu traffic.png

解釋一下什么是跳出率?在谷歌對的解釋是:
一個bounce就是一個網站上待在單頁的時間。這個數據的計算是指,當用戶點進一個頁面之后,然后離開網站,而沒有繼續點網站內的頁面或者鏈接的意思。

具體計算公式 = 單頁瀏覽數/ 總瀏覽數

A bounce is a single-page session on your site. In Analytics, a bounce is calculated specifically as a session that triggers only a single request to the Analytics server, such as when a user opens a single page on your site and then exits without triggering any other requests to the Analytics server during that session.
Bounce rate is single-page sessions divided by all sessions, or the percentage of all sessions on your site in which users viewed only a single page and triggered only a single request to the Analytics server.

那簡書在哪里來的流量呢?

Jianshu Upstream.png

我為什么要對簡書做一個了解呢?因為我希望了解可能讀我文章的群體是什么樣的,所以了解一下平臺的特征,對我來說還是很有意思的。到時究根結底,還是希望更多人希望看到我的文章覺得有所得。

為什么要寫作呢?

因為寫作是一種記錄,一種輸出,一篇文章,一份作品,所以有一種與眾不同的感受。要想寫出長期有用的內容,就需要在前期花更多的時間。
寫作的最重要原因是:

用自己一段時間重復把這個時間多次銷售的極少數方法之一

怎么思考這個問題的呢?

從小學的時候,通過認字,組詞,然后造句,再把句子有邏輯的組合在一起之后就變成一篇文章,下一步就是把一篇一篇的文章組合在一起變成一本書。再用一本一本書來檢驗自己的行動。

一開始從自己在日記本上寫作開始,來鍛煉自己。寫作是一個工具。我在通過寫作把我認識的字越寫越熟悉,接著是詞和句。那么,接著慢慢表達能力和語言能力提高后,接下來鍛煉的就是思考能力。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數學,一直到大學,都是數學系畢業。所以,很多時候會用數學的方法來思考問題。寫作就像是做數學題的草稿一樣,在看到一道題有思路后,要開始一步一步推到計算得出答案。寫作就像解題一樣,拋出一個問題后,一點點的找資料來解答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以到最后,從一個問題到找資料來思考的過程,最后可能得出答案,也可能只是問題的兩個方向。

YC 孵化器的創始人,保羅·格拉厄姆(Paul Graham)也經常寫文章。他的建議是:

用說話的方式寫字
write in spoken language

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寫出口語的文章,是為了方面與讀者溝通,減少他們理解的負擔,讓文章的信息更容易傳達到位。
要做到這點,他的方法是,寫完之后讀一遍,然后再把你的文章說一遍給別人聽。說話之后,你再回去修改自己的文章和稿子。

為什么要思考呢?

因為在下筆之前,我并沒有把這個文章的細節和思路完全理清楚,甚至有的時候,即便寫完也還是沒有理清楚,把這樣的文章發出去實在說不過。所以,文章發出去最好的評判標準就是是否愿意把他轉出去。轉發出去讓別人看,是對自己文章起碼過了自己那一關的檢測
為了要把思路理清楚,就是需要時間把一個問題的多個方面都去思考和反復研究的。
舉個例子,我在寫自己成長之路的文章其實并沒有想到這個思路,不過寫著寫著就變成這樣的模式。很有意思,現在回去看這篇文章,還是有很多自己成長的驚喜在里面。
思考在我看來就是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同時自己一個又一個的解決問題。不懂就問Google+Wikipedia+English+Youtube。這個套路可以解決95%的問題。

小結

把這3件事情結合到一起之后,公開寫作思考,就變成一個有意識的事情。從一開始就要知道自己是在對目標讀者寫作,知道他們的問題和背景,結合寫作這個方法,把問題寫出來并且運用Google+Wikipedia+English+Youtube來記錄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最后得出自己最好的答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