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個關于運營的筆記,是別人用了2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這篇文章純干貨,也帶有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最后總結出這15條干貨,里面包括前期要做的5個準備+要用到的3個工具+4個過程+需要具備的3種能力。
先來說5個準備
現放一張導圖吧:
1.對自家產品的理解
這一塊內容不由言說,很重要。如果對自家產品都不了解,還指望去了解別人的產品嗎?先來看看里面包括的內容吧,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簡單:產品定位是怎樣的?你的產品能解決用戶什么樣的需求?用戶在什么情況(場景)下會使用自家產品?在行業的地位如何?有沒有競爭優勢?商業模式是怎樣的?發展方向?···這就像寫商業計劃書一樣,對自己的產品包括前期策劃,中期執行,后期發展方向,成本預算,利潤回收等等都要全部考慮進去。
2.對運營用戶的理解
理解用戶的內容就很多了:用戶的基本屬性,如:年齡、性別、所在地域、文化程度、上網習慣、對內容的偏好、時間截點的把控······
圖里面分了三點。用戶基本畫像就是要熟悉用戶的基本長相和面貌特征,以后做什么只要發現:“誒,這個人有印象”,而且還是那種記憶深刻的印象這對你做事情事半功倍。
現在做什么都需要一個數據,用數據說話,分析一個走向趨勢,特別是運營工作,數據絕對不可以少。數據是上帝。
很多人不喜歡和用戶溝通,其實這是致命的弱點。只有不斷與用戶溝通,且要換著不同身份去溝通,才能了解用戶的喜好和真實想法。有時候投訴更是一種很好的訪談契機,只有這時候用戶才能更多的跟你聊,說出真實原因,這對運營是一大助力。
3.了解產品現狀
這一點其實是有三個方面的點的內容:日活;轉化率;總用戶。
拿微信運營來說,需要看的是,每天的更文,更文內容多少,更文的時間固定與否,每天菜單的點擊率,文章的閱讀量和轉發數是多少?
4.核心KPI及其計算公式
這是指標,也是目標。一般核心KPI看DAU,有人肯定要問了:DAU是什么鬼?DAU就是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還有一個是MAU(月活躍用戶數量)。通常兩個會結合一起用,用來衡量服務的用戶粘性和衰退周期。可以說MAU更像戰略層面的特征,DAU更像戰術層面的特征。通過這些宏觀和細微的趨勢變化,可以對營銷及推廣提供一些數據支持或者幫助。
KPI計算公司:DAU=總用戶*轉化率
對于內容運營來說,常見的計算公式是:點擊用戶=展示用戶*轉化率。
5.競品策略及其數據
每一個產品都有競品且不止一個,產品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競品也會不一樣。
看競品,首先是找到競品;其次是了解競品運營策略,最后最好是了解到競品的各項轉化的數據。既然選擇了一個領域,就扎頭到這個領域里面去,把這個領域里的競品及其背后對應的人都找到。
競品雖然在很多時候是競爭對手,但向競品學習其實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互相學習的過程更能提升自我和改善產品的不足之處。
這個社會是一個持續學習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