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 2019 年6 月 19 日開始,我將搬離簡書,這里只放摘要。這一年多來,簡書忙于推廣社交和制定推送,加上鎖文風波,如今只剩下各種雞湯、種草、投資文章,很難容下認真、冗長的分析和討論。雖然我能理解簡書有其營運需求,但對這里我除了失望,再無其他。之后的作品,將會出現在我的新博客,舊文(包括被鎖的那些)也會逐一搬遷。不知道新博客是否會被封,但我的微博一定會持續提供最新文章截圖。歡迎關注。
在學術界,期刊論文(或專書)才能算是一級或高級文獻,網路短文、報導、或者評論通常不被視為學術文獻,頂多只是有待分析的對??象(例如許多媒體與閱聽人研究) 。大概是因為網路資訊被如此定位,大部分研究者很少會主動搜集、筆記、或者歸檔網路文章,通常只是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別人轉貼就順便點閱。我不否認在可信度與論證強度上,學術期刊明顯優于網路資訊,但是如果因為如此我們就只是被動地接觸網路文章,反而很可能錯失、甚至忘記學術研究的重要功能:提出新的見解與看法。
從 2012 年年底開始,我開始嘗試有系統、有架構地搜集、整理、與歸檔各種網路資訊,透過結合各種手機端APP 與電腦端程式,我摸索出一套流程與方法,讓紛雜的網路資訊得以「由繁入簡」(不是繁體轉簡體啦!),并且進一步幫助研究的開展與構思。鑒于鮮少看到研究者在網路上討論此事,我決定撰寫一系列文章,分享這個「網路文獻系統」的構想、哪些手機 APP 與電腦軟體可用、以及如何使用。這個系列的第一篇文章,首先要討論的,是「為什么有必要搜集網路文章?」
相較于學術期刊,我認為網路資訊有三個優點或長處:
1. 讓我們看到正在浮現的新觀點
2. 可以找到非主流的另類看法
3. 幫助我們善盡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
科學史家孔恩(Thomas Kuhn) 的「典范」(paradigm)理論大名鼎鼎,相信學界應該無人不知(注 1)。孔恩認為,某個學術領域──他討論的主要是物理學──在一特定時期總是會有某一個理論蔚為主流,導引整個研究社群研究的走向,包括應該研究的主題為何、解決的途徑在哪、以及什么才是一個「好的」回答。理論本身、理論背后蘊含的「世界觀」(worldview)、以及用來說明與證明理論的案例,整體就構成孔恩所謂的典范。從正面來說,典范可以讓研究者定位自身的研究課題,知道「從何而來」以及「將往哪去」,不至于過于迷惘與彷徨(這就是孔恩所說的「典范之下的常態科學研究通常保證有解」),但從負面來說,典范也經常壓抑新的研究問題、新的解決途徑、以及新的理論生成。
學術期刊──一種建制化的觀點發表系統──正是典范效應的極佳體現。由于期刊大多采用「同儕審查」(peer review),因此嚴重與既有理論以及主流意見捍格的論點通常不會通過,要不就是修改后通過但論點被弱化很多。所以,我們通常不會在期刊上看到「非常」令人驚訝的內容,比較多的是既有理論的應用操演,或者是證成既有理論的案例研究,大部分論文光從題目大概就可以猜到結論。真正「生猛有力」的論文通常都在該期刊創刊的前幾期──之所以需要創刊,正是因為舊有的期刊沒有提供這些觀點「位子」。這個「期刊常態化」的現象,對于一直處在「追趕」狀態的東亞學術圈更是如此。例如,歐美期刊偶爾還有持續兩到三期的重大辨論,但東亞四地(日本、韓國、中國、臺灣)期刊很難見到,若有不同觀點,最多就是各持己見而不是越辨越明──而且實際上,那些觀點往往并不那么「典范上」地南轅北轍。簡言之,期刊論文不會是典范轉移(paradigm shift)的陣地或起點。
在這樣的狀況下,對于既有觀點不滿而誕生的新觀點,不會在期刊中出現、也不會被看到。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只看期刊,就會漏掉那些可能很有潛力而且正在浮現的說法。這會造成一個后果,就是我們永遠都在錯過提前理解與協助完善(如果不是自行創造)下一個研究典范的機會。當某個新的理論被刊登在期刊上的時候,它其實已經不那么新了,因為它能夠被登出來,不管在新期刊還是舊期刊,都意味至少已經有一群人已經接受它、正在為了它努力。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總是透過期刊來接觸新理論,那么我們就總是在跟隨、而不是在創建。
那么,新的觀點通常會出現在哪里?兩個地方:研討會和網路上。很多有趣但不成熟的看法,研討會常常是「試水溫」的地方。不過,這里要強調的是,這里指的研討會比較是國際研討會而不是國內研討會。雖然我參加的研討會不是太多,但我一直有個感受,就像期刊的差異一樣,國際研討會通常會比國內研討會「偏離」典范,比較容易接觸與接受新觀點的提出。然而,對于亞洲研究者來說,要參加國際研討會常常勞民傷財甚至吃力不討好。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網路上的外文文章就顯得不可或缺。因為新的論點不容易登上期刊,所以這些論點通常會被作者發表在審查沒有那么嚴格的「類學術」網站,或者個人博客。相較于常常出國參加研討會,定期收看這類「觀點發表平臺」顯然是經濟實惠的方案。而且,因為這些新觀點尚未完善,我們可以從留言回覆與評論看到這個新觀點的弱點與強點,讓我們及早評估這個新理論的價值。只要我們越早知道新觀點的走向,就越有機會讓它變得更好,或者提出比它更好的論點。這種「功能」,是期刊論文無法提供的。
再者,學術研究有一個重要價值,就是提供嶄新看待世界與思考的方式。學術界經常強調學術觀點要能夠顛覆「常識」,也就是顛覆「主流」看法。不過有趣的是,學術界通常不鼓勵顛覆圈內的主流看法。但是,就像學術界要求研究者要跟一般常識保持距離一樣,我們其實也需要跟學術常識保持距離。對于主流意見──不管是學術圈內或圈外──我們永遠都要小心,這是學術研究的基本精神。除了正在浮現的理論之外,那些一直處在邊緣的另類觀點──不管是因為有興趣者較少或者理論本身不夠強勢──通常也會出現在上一段說的那些觀點發表平臺。如果你本來就對圈內主流觀點不甚滿意,那么你可以在網路大海中找到一起漂浮的同好,共同討論甚至打造新的理論;如果你是主流觀點的支持者,這些網路上的另類觀點也可以讓你練習如何捍衛你的支持理論、如何回應與駁倒對手。就像我在〈臉書可以讓我們變成公民嗎?〉(繁體)一文所說,意見上的對手往往比意見上的朋友更加重要。這種「頭腦體操」,透過定期閱讀網路短文(essay)就可以輕易辦到,期刊論文(如果有的話)反而顯得有點大而無當。
最后,如??果我們希望學術研究可以有益公眾,我們就更需要接觸網路文獻。這可以分三個層面來談。第一,有些網路文章不是學術研究者所撰寫,而出自記者或「學術素人」(用來指涉那些非學院但長期關心社會議題而且撰文提出觀點的人),這些文章通常因為不受學術典范所限制,有時會出現一些令人驚艷的說法,非常值得一讀。如果學院中人對于非學院中人經常性地忽視或者不屑一顧,難免犯了「因人廢言」的失誤。第二,即使這些論點只是「尋常意見」,也不代表它們沒有任何價值,因為這類文字至少再現了普羅大眾的看法,而這正是許多學院中人──也許是因為長期只有接觸學術論點的關系──所遺忘的。例如,很多提倡綠能的研究者認為核能風險過大,廢核然后漲電價來支持綠電是「大家都同意」的事情,然而實際上,對于一個經營小本生意面攤的老板來說,忽然沒電或者電價提高才是 200% 的立即風險(注 2)。簡言之,如果學術研究者無法與非學院中人保持對話、知悉對方論點,或者忘記大眾心中所想,那么所生產出來的學術研究就會與想要改善的社會頗有距離,自然也不容易被公眾接受。
第三點,其實也是我希望很多學術研究者也能一起參與的一點,就是加入書寫網路文章的行列。尤其對于新生代的研究者來說,這是表達與交流觀點的好機會,就像前面所說,如果新的論點或者基進(radical)的看法有成長與成熟的機會,那么絕對會是在網路上而不是學術期刊。不過,如果我們希望這類文章不只能在學術圈內產生漣漪,也能在學術圈外產生效果──此乃公共知識份子的真義──那么我們就必須學習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雖然很多學者都說,「如果你無法用簡單的語言說出你的想法,那么你可能根本還不清楚你在想什么」,不過有的時候,也許是因為理論真的太過艱深,或者其實只是故作姿態,蠻多學術論文都非常拗口、讓人陷入五里霧中(注 3)。換句話說,(既有的)「學術論文」寫作風格完全不利研究論點與大眾接軌。當然,這種「素人」寫作風格必須提筆寫字(或者提手打字)才能練就,但無論如何「看別人怎么寫」都必定是個起點。當然,期刊論文一樣無助于此,網路文獻則是必經之途。
總結來說,受制于典范的作用、或者本身就是典范的一部分,期刊論文(或專書)通常只能出現那些我們習以為常或者不難預見的學術觀點,而網路文章往往無此包袱,因此顯得更有活力、更有趣味。這種特色,使得網路文章可以幫助我們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同時,仍能夠「看向與巨人不同的方向」。這才是學術真正的價值所在:永遠處在「更新中」。更重要的是,網路文章可以成為學術研究與一般大眾的橋梁,不只讓我們注意到非學院中人的看法,也有助于我們撰寫普羅讀者可以理解的文章。
哪些網路文獻值得收集?要如何過濾這些文獻?過濾以后怎么閱讀又怎么整理?各種網路工具(手機APP 與電腦軟體)能夠怎么幫助我們?
這些問題將由接下來的數篇文章一一回答。想要第一時間讀到後續文章,請於簡書或?微博?關注我(也歡迎打賞),或跟隨我的 Google+ 或 Twitter 或 Facebook,亦或參觀我的繁中博客 社技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