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讓我們享受這數碼毒品帶來的快感,可孩子呢?

這是我看的第二篇英文文章,主要通過講述一個母親看著孩子沉迷于數碼產品的故事,引出相關的討論和看法,以及問題的解決方法。詳細的文章內容可看二樓。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亦將為人父,自己做過孩子,見過朋友為人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有所思考,但如何讓孩子與數碼產品共存,卻是這個時代的父母所面臨的新的問題。我們無法知道在網絡與智能手機下成長的下一代未來會是什么樣子?就像我們的父輩面對電視的出現時的擔心一樣。

文中指出數碼產品對人的影響與吸毒無異,都是對人前腦丘質造成影響,從而讓人上癮,一旦中斷就會出現戒斷反應,焦慮,易怒,思維不集中等等,而且一經上癮,很難戒除,戒除之后極易復發,所以,尤其是孩子,如果有可能10歲之前不要讓其接觸這些產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正文大致就是這些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樓下翻閱原文。看了這篇文章我想說的有以下幾點:

1、當自己無法做出正確判斷的時候,最簡單的決定就是模仿高人的做法。


圖片發自簡書App

對于孩子應該幾歲開始接觸智能機?智能機對孩子的影響會有多少?孩子究竟有沒有可能從智能機中學到更多的知識?會不會自己的孩子與眾不同不受影響?未來的時代既然是以人工智能為主,那么孩子更早的接觸智能產品會不會有先發優勢?

以我為例,這些都是我再考慮的因素,如果沒有系統完備的知識和信息體系我很難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而我又不愿意拿自己的孩子做實驗,那么怎樣的決定才是正確的?

看那些最優秀的人是如何做的,然后無需思考,按他們的方法去做。

There’s a reason that the most tech-cautious parents are tech designers and engineers.Steve Jobswas a notoriously low-tech parent.Silicon Valleytechexecutives and engineers enroll their kids in no-tech Waldorf Schools. GooglefoundersSergey BrinandLarry Pagewent to no-tech Montessori Schools, as did Amazon creatorJeff Bezosand Wikipedia founder Jimmy Wales.

這有一些事實是大多數對待科技謹慎的父母都是科技設計者或者工程師。史蒂芬喬布斯是眾所周知的低科技使用的父親。硅谷科技公司的高管和工程師都讓孩子去沒有科技的華德福教育學校。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去了沒有科技的蒙特梭利學校,同樣這樣做的還有亞馬遜的創始人杰夫貝左斯和維基百科的創始人杰米威爾斯。

連這些智能領域的鼻祖都是如此行事,你又何必要自己去做判斷呢?你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確定這件事是否是真的就好。


圖片發自簡書App

2、關于戒除“心癮”,環境很重要。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故事的原型記不清了,大概就是美國大兵戰爭期間吸毒率高達8成以上,所以很多人擔心這些人回國后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可是當這些大兵回國后,真正還在吸毒的只有不到1成,期間也并未用過什么特殊的方法進行戒毒,全都自然而戒了。

本文中戒除網癮的方法也是環境療法,例如全家人無科技晚餐,孩子臥室無數碼產品,讓孩子多接觸真實的世界等等,也就是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之所以沉迷于網癮之中,主要是因為真實世界中,這些人無事可做。

美國大兵的戰爭環境讓他們除了吸毒沒有其他減壓或娛樂方式,可是回國后,家人,娛樂,榮譽,愛情等等事情讓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再去想吸毒,所以“癮”與環境息息相關。

還記得大學的時光有很大一段時間是在網吧度過,回想起來自己也不喜歡那段時光,可是那時候真的有癮,可工作后,很快就不再有這些癥狀,一切與意志力無關,關于教育問題,就不多做評判了。

3、人的大腦,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李笑來老師提醒到我的一件事情,每每想到大腦的這個功能,世界上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是這個功能需要我們自己多做訓練。

無論你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去想去做就好了。

你是消極的人,你想讓自己變得積極樂觀,就去想積極樂觀的事情,去做積極樂觀的事情,也就是說每當你再想消極的事情時,沒有必要去分析為什么這么想?如何能夠避免這么想?不要去糾結,不要去愧疚,搖搖頭去想開心快樂的事情,人是無法同時想兩件事情的,當你對積極關注的越多,消極占用你的時間就會越少,久而久之,一切都會發生變化。

你想自信,同上。你想富有,同上,你想成就任何一件事情,同上。

當然,這個技能需要長期練習才會有效。控制你的大腦,關注你該關注的事情。

4、Money see,Money do.猴子看到什么,猴子去做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想,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該讓他們怎么做上,而是給孩子創造一個真實的環境:

你希望他做什么,與其告訴他該怎么做,不如自己去做。

因為,如果你教他做的這件事真的很好,那么你就應該已經在做。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與其躺在家里玩著手機告訴孩子這件事,不如什么都不說,自己先拿起本書開始看吧。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總結,一切行為的初始都源于觀念,一切觀念的形成都源于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而這一切最早的啟蒙都來自于父母。

給孩子一個榜樣,而不要給孩子說一個榜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