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名:《景觀文化》
視頻來源:CNTV
學習時段:大三上學年
在我們埋怨現代城市變得越來越有個性的時候,哈爾濱中華巴洛克 街區的恢復建設無疑是一個好的現象。
01巴洛克
巴洛克(Baroque)藝術起源于羅馬,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藝術風格。
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在法語中,“Baroque”成為形容詞,有“俗麗凌亂”之意。
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它是古典主義者在16世紀下半葉在意大利發起的,在17 世紀的歐洲普遍盛行,是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 古典主義者認為巴洛克是一種墮落瓦解的藝術。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巴洛克式建筑豪華而富有激情,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及奢華之美。追求夸張、透視、喜劇性。米開朗琪羅是其創始人。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特點:外形自由、色彩強烈、追求動態、裝飾富麗和雕刻細膩,采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被公認為歐洲偉大的建筑風格之一。這一風格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領域都發生影響,一度風靡歐洲。
02冰城巴洛克
歷史淵源
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涌入,使這里迅速發展成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中東鐵路西側的道里區為沙俄附屬地,由“洋人”操刀的大規模城市建設開始興起———新藝術運動、巴洛克、古典主義、文藝復興和折衷主義等藝術風格的建筑紛紛出現。
20世紀20年代,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熱烈與繁華,剛好迎合了他們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對面華麗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國傳統特色的飾物對建筑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現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義的中式圖案。鑒于道外“前店后廠”的商業模式,傳統的中式四合院作為“居住和倉儲空間”被運用到了建筑中。這種風格由一位叫西澤泰彥的日本學者賦予了“中華巴洛克”的名字
建筑特色
1)建筑裝飾上
一是,中國建筑的斗拱、臺階和欄桿與西方建筑的柱式、山花等構件交織在一起。如純化醫院西洋的柱式加上中國的斗拱,并把西方古典柱子做變形處理。
其二,浮雕裝飾采用植物花卉,表達吉祥富貴,多子多孫的文化內涵。如葡萄、石榴象征多子(籽)多孫,牡丹、梅花、荷花和海棠等象征富貴吉祥,裝有多種植物的大花籃象征五谷豐登。一處中華巴洛克式建筑甚至在墻體浮雕中采用一個樹根長出兩枝樹枝,一邊結石榴,一邊結桃,這充分反映當時老百姓希望家里多子多孫、人丁興旺和延年益壽的樸實愿望。
第三,使用象征福祿壽喜的動物圖案,如蝙蝠、鹿和仙鶴等。目光所及之處,我們看到一處女兒墻墻垛上的浮雕圖案便是一只梅花鹿站在一棵松樹下,這象征著富祿延年。此外,有些裝飾甚至直接用銅錢,表達出建筑主人期盼財源滾滾的心愿
2)建筑結構上
建筑在西洋建筑立面背后,幾乎全部采用中式院落。幾座建筑構成一個獨立的院落,這些落,院落有門洞,或一進,或二進,穿越門洞,便進入豁然開朗的大院。大院中,外廊式欄桿、雕刻精美的楣子,這些中國傳統裝飾給人別有洞天的感覺。如今,走在哈爾濱市道外區靖宇街,仿佛進入一個中華巴洛克式建筑的集中展示櫥窗。經過歲月的沖刷,許多建筑雖已“老去”,但透過它們殘損的外表,依舊不難想像它們當年的高貴與華麗。
其實在中國哈爾濱的中華巴洛克街區,巴洛克建筑在哈爾濱、武漢、北京等許多城市有遺存呢~
今日完結!
「寫讀書筆記初衷」學習--記錄--積累--分享--交流心知!
歡迎看客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心知!
「聲明」小編現大三學生,前100篇看客打賞的全部稿費用于:我和校青志策劃的春節“百幅對聯送溫暖”活動的經費(對聯由我和南華大學書畫協會小伙伴一同完成,最后由校愛心隊送往貧困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