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聽了貓老師的分享。病來如山倒,只能勉強跟上前半部分的內容,現在大腦嗡嗡作響,迷之頭痛。
有糧
第一,詩和遠方,得有米糧。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也是我們在嘗試挑戰一些風險性事件時的勇氣。據說身負房債的人,工作時更加膽戰心驚,更加不敢失去工作,更加不敢嘗試一些新鮮事情,輸不起。相反,如果你有一定的積蓄,可以支撐你去嘗試一些新鮮事情,同時能夠負擔起失敗的后果,想必咱們對未來的設想會更加宏大,更加具有創造性。
第二,賺錢能力,讓你不慌。打磨自己的專屬技能,讓自己即便離開現在的工作依然能夠很好的生活下去。
第三,出臺標準,錢和影響。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夠值得自己分配精力的出臺和幫忙,錢和影響,至少一樣。如果一味的在一些無收獲的事件上分散精力,會阻礙我們前進的步伐。
讀書
第一,量不大,莫談體系。在一開始讀書的不大可能立即形成體系的,而是應該像填坑一樣的讀書,閱讀大量的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量足夠大的時候,再逐步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進行深度閱讀。量變引起質變,量的積累可以引起質的突破。
第二,讀書時,三個問題。是否理解作者的意思,我是否應該做點什么,我該如何結合自身實際去做,實現學以致用。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尤其是好書,更應該值得我們深入閱讀。
第三,讀完后,分享出去。盡可能的讓書籍和自己的實際生活產生交集和聯系。可以試著寫出來,或者講述給別人聽。在這個過程中,強化自己對書籍的思考。當提高對自己的要求,閱讀的質量也隨之提升。當然,對于我這樣內向的人而言,也是一種很好的和別人溝通的素材。
采訪
人是更應該讀的書。讀萬卷書,不如高人指路,不斷向牛人學習。成功而優秀的牛人可以給予我們正能量。不斷的優化自己的朋友圈,提升朋友圈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