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一個很幸福的人?這是大多數小伙伴都關心的問題,然而答案呢?恐怕每個人的都不一樣。但無論你的答案有多么不同,相信其中一定有一部分和今天我們要推薦的這本書中提到的 9 個秘訣是重疊的。這本書就是:
這本書的作者是尼爾·帕斯查理,哈佛大學的 MBA 、沃爾瑪高管、全世界最幸福的人。他翻閱了三百多個積極心理學實驗結果,總結了他自己、他與成功人士相處的經驗,形成了九個幸福秘訣,供大家更加容易與未來幸福美好的自己相見。
這 9 個秘訣是:
接下來我把自己閱讀過程中的印象深刻的部分摘要解讀一下。
1. 幸福至上
這是第一條秘訣:幸福之前你必須做的第一件事。
在這部分,第一節——獲取幸福的正確順序——深深打動了我。
我們習慣性地以為,幸福的來源就在于: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但實際上,正確的順序應該是: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這是因為,“世間萬物本無好壞,乃思想使然”,塑造我們的,是大腦審視世界時的那副鏡片。
所以,幸福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幸福,要做到幸福至上。
那為什么這么多人都不能通過調整態度來改變生活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我們都生活在恐懼(野獸的威脅、食物的匱乏等等)中,被恐懼驅動,形成了一個特別的行為模式,往往對好的一面不是特別在意,而是專注于:
- 尋找問題
- 發現問題
- 解決問題
我們習慣了緊緊盯住問題不放,有時候,這種印象就成了我們對世界感知的全部,久而久之,我們對“平常的、好的但沒什么問題的事物”就失去了感知。
但實際上,我們感知到的東西,才屬于我們的世界。而你感知到什么,和態度有關。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幸福取決于我們自己。”
這是因為,現實只占了人生的 10% ,而另外 90% 的時間都是在回應現實中度過的。
這就是說,我們是否幸福,只有 10% 是取決于我們所面對的現實!
我們是否幸福,有 90% 都跟世界上發生的一切無關!而是基于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
意識到這點,自我的轉變和重塑才有可能。
這部分還給出了讓你得到長久喜悅的七件事:
- 散步
- 寫日志
- 做點好事
- 放空
- 達到心流
- 冥想
- 感恩
這 7 個妙招來自積極心理學,任選其一,只要能連續不斷地堅持兩個星期,你一定可以比從前快樂。
這部分的第六節,給幸福的人下了一個定義:
幸福的人并不是擁有最好的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變成最好的人。
我超級喜歡這個定義!
看了這部分,我很想把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翻出來讀讀啦。
2. 從我出發
這是第二條秘訣:不為批評所動的秘密。
我們總是被批評左右,是因為:我們一直都很在意外部目標,一直都在渴望外部激勵。
尼爾在“如何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是美夢成真的日子”這篇文章里回顧了寫博客、追逐點擊量、出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參加各種節目、聲名鵲起的歷程,然后寫道:
無論我實現了多少外部目標……我都不會停止設立更高的目標。
我漸漸開始明白,外部目標并不能使我成為一個更加出色的人。
可以做到這一點唯有內部目標。
要想把別人的批評抵擋在你的生活之外,只有一個秘訣:做你自己。
要做自己,做事情時就要明白你的動機來自哪里。動機共有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一種是外在動機。所謂內在動機,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是由心而發;所謂外在動機,指的是做事的初衷全在另有所圖。
外在的動機往往不易持久,因為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報,就會從內心失去對事情本身的興趣。比如《人民的名義》中祁同偉追求梁璐,并不是因為他喜歡梁璐,而是看重了梁璐父親的影響力,所以當梁璐父親退休、祁同偉當了公安廳長后,立馬找了山水莊園的高小琴做西宮,并且警告梁璐做好東宮娘娘不要多事。
再比如很多從其他行業轉型做開發的小伙伴,是奔著軟件開發薪水高來的,那一旦他習慣了某個薪資水平和生活水平之后,就會對編碼這件事喪失興趣,不愿意繼續深入,而如果社會趨勢發生變化,開發者成了薪水相對低的群體,那他立馬就會覺得做開發是一種煎熬。但喜歡軟件開發這件事本身的開發者,則不會這樣。
所以我們做一件事情,如果能找到一個從個人出發的點,讓自己發自內心想要去做,那就容易提高效率,也容易做出成績。
接下來這部分給出了一個成功三角形,可以幫助我們搞清楚自己想要哪種成功。
銷售成功,是關于銷售的。比如我的新書《程序員的成長課》,賣出 2 萬冊,我就覺得取得了銷售成功。
社會成功,指的是在同行中位列翹楚,并深諳為人之道。比如 Linux 內核的作者 Linus Torvalds ,就取得了社會成功。
自我成功之的就是達成了你所希望達成的目標,不忘初心。它是看不見、莫不著的!有沒有,只有你個人知道。比如我覺得《程序員的成長課》寫出了我現在認識到的對程序員有價值的東西,已經獲得了自我成功。
沒有自我成功,前兩種成功沒有任何意義。
但吊詭的是:不可能同時擁有三種成功。但有可能,你可以先獲得一種成功,等時間久了,再去追求第二種成功,然后,待時機成熟,再去謀求第三種成功。
不過通常而言,成功三角形上的任意兩角都會阻止第三個角的形成。
所以,我們要先弄明白自己想要的是哪種成功。
接下來作者討論了如何防止外界的批評影響我們的內心,他認為根本問題在于:缺乏自信。
尼爾提供了一個評價四象限(我起的名字)來幫助我們定位自己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
自信的人,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有比較高的評價。
要成為自信的人,可以參考尼爾建立自信的三個步驟:掩飾、道歉、接納。具體的過程請看書啦。
一旦你接納了自我,建立了自信,就能放下別人對你的批評,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人不是那些善于吹毛求疵的批評家,而是在競技場上角逐的勇者。所以,你從我出發,只管去做即可。
3. 莫忘變數
這是第三個秘訣:甩掉難熬日子里的壞心情。
在這個部分,作者先提了常常帶給我們壞心情的兩種緣由:
- 我們被問題掃描模式控制,總是在警惕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 貪婪和攀比
然后教我們知足常樂,要多關注你擁有什么,而不是沒有什么。
還告訴我們多未必是好,要多關注你需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
接下來作者提醒我們,不要忘了,生活充滿變數。這一刻你可能是萬達網科年薪 50 萬的員工,下一刻可能就被掃地出門。
世間一切無不在變化之中,你的身體,你的工作,你的妻兒,你的父母,你的朋友,都是“無常”。接受無常,是每個人的人生必修課。
你不忘變數,就會慢慢學會知足常樂,就會慢慢學會多未必是好,就會慢慢接受并合理的面對無常,然后呢,就沒那么多壞心情了。
4. 拒絕退休
這是第四個秘訣:退休是完全錯誤的夢想。
阿德勒說過,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追求價值感和意義感。很少有人會覺得無所事事、混吃等死就是他想要的生活,你終究是要做些什么來讓自己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
所以,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存在的意義,比如你可以寫一張意義卡片,放在床頭,每天早上起來看看。尼爾的卡片上寫著“時時提醒自己和別人活著是多么幸福”,你的呢?
大多數人的意義,都要通過在工作(不一定是在某個組織里上班)中創造價值來體現。
而且,我們也需要工作。除了賺錢滿足生活所需,工作還帶給我們很多東西:
- 社會性:社會性是人類幸福的最大動力。幸福需要社會性,而工作可以帶給我們社會性,拼車、工作指導、開放的工作環境、團隊慈善、會議、會前表揚、聽眾群、致謝郵件、社交晚宴、健身伙伴、午飯后的閑聊……想想看,大媽們為什么要跳廣場舞大爺們為什么結伴提籠遛鳥……
- 統籌性:工作能夠讓我們合理統籌時間,你通過工作實現了價值,也為休閑賺取了資源。如果不工作,你的生活必然會淪落得渺無目的。
- 新鮮感:每天,我們都能在工作中碰到成百上千極易被忽略的小快樂。這遠比一個人整天無所事事地做在電視機前追劇要好得多。
- 使命感:使命感讓人生妙不可言!在工作中,你就會成為一個組織的一分子。假如你是圖書館的志愿者,你就要向大眾普及知識;假如你是大學老師,你就要為社會培養人才;假如你是所在城市里擁有最多讀者的博主,你就是在創造社群。
注意啦,并不是所有工作都能帶給你社會性、統籌性、新鮮感和使命感,你需要找到能帶給你這些感覺的工作。
什么樣的工作能帶給你這些呢?
和你喜歡的事有關聯的工作。
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我們真正的理想!
而退休,是完全錯誤的夢想!
5. 賦予自我更多價值
這是第五個秘訣:如何賺得比哈佛的 MBA 還多。
書里有一張圖,揭露了真相:
這張圖提供了算清楚你到底賺了多少的方法:計算時薪,不要看月薪、年薪。
你的單位時間更值錢,你就有更多價值。
舉個例子,在西安,A 一周工作 80 個小時,一年賺 50 萬,B 一周工作 40 個小時,賺 30 多萬,哪個更值錢?
答案是 B !
B 的單位時間價值更高。
可是我們往往會看總數,哇, A 比 B 一年多賺 20 萬啊!你是不是這種反應?
但實際上,A 的生活不見得有 B 質量高哦,A 可能每晚 11 點以后才到家,沒空陪孩子玩兒,沒時間和老婆互動,周末還得上班,而 B 每天晚上都可以和老婆、孩子一起共進晚餐,周末可以一家人去爬山。
當你賦予自我更多價值,你就可以盡量多做自己喜歡的事。
6. 創造空間
這是第六個秘訣:如何擺脫繁忙的生活。
相信這幾年大家聽說過很多職場精英突然垮掉的案例,比如:
- 2017 年 2 月 8 日,途牛網預定中心副總經理李波突發心梗去世,享年 44 歲
- 2016 年 10 月 5 日,春雨醫生創始人兼 CEO 張銳先生,突發心肌梗塞去世,享年 44 歲
- 2016 年 7 月 17 日凌晨,不到 26 歲的雷霄驊博士,猝死在學校主樓五層
- 2016 年 6 月 29 日,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于北京地鐵 6 號線呼家樓站突然暈倒,不幸去世
- 2015 年 9 月 19 日晚間,慕和網絡 CEO 吳波突發去世,整個游戲圈陷入悲痛與震驚之中
- 2015 年 3 月 24 日,IT 工作者張斌猝死在酒店馬桶上
還有很多人因為繁重的工作而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尼爾目睹了很多類似的案例,發現這些人都是高強度工作、高強度思維,他們深知如何嫻熟地思考與工作,對住院卻是一無所知。
他從這些現象出發,去身邊那些成功的高管、暢銷書作家身上尋找解決之道,發現了一張空間圖,只要你根據這張空間圖,找到平衡點,就可以大概率擺脫繁忙的工作和生活。
這張圖的右上角是高強度的工作和高強度的思維。不堪重負時,我們就處在這一位置,已經達到了工作和思維的極限。比如阿里的很多研發,為籌備雙 11 連軸轉,京東的小伙伴,為了 6.18 徹夜奮戰……
此時的你爭分奪秒、精神煥發,處于燃燒狀態,感覺超好!
悠閑地躺在海灘睡椅上沐浴著陽光,聆聽著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任由思想慢慢放空,這就是空間。
我們需要空間,但空間太大了也會出問題。比如很多老年人一退休就患上抑郁癥,就是因為空間太大。
永無休止的空間或者說缺乏生存意義的空間會令人迷失方向。
左上角是思考,你一邊思索,一邊創造空間,腦子絲毫沒有閑著。記日記、寫書、和同事討論問題……
右下角指的是體力活動。沒有大腦的事!就是體力活動。爬山、健身、跑步、有用……
在每一種狀態下,你都需要明白你目前所處的狀態以及即將所處的狀態。
幸福的人可以在四種狀態間自由轉換。
創造空間不僅僅是為了休息和無所事事,狀態的轉換也可能帶來創造性。
牛頓在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阿基米德踏進浴缸時發現水可以測出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有 3 個場所,常常可以讓你突發奇想:床、浴缸、公交車。
要創造空間,必須做減法:減少選擇、減少時間、減少入口。
- 減少選擇
尼爾統計了一下,每天我們要做的大大小小的選擇,超過 280 個。而每個選擇,都會消耗你的精力和判斷力。當選擇過多后,你就會產生決策疲勞,就容易不做決定或者做錯誤的決定。
房地產銷售員拖著你從早上談到下午,汽車 4S 店的銷售一會找一個人來和你談,都是為了讓你產生決策疲勞,然后好倉促做決定。
選擇越多,幸福感就越低,我們就會為決策疲勞所困。
扎克伯格有 20 多件一模一樣的 T 裇,這樣他就不再為穿什么衣服發愁,就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去做重要的選擇。
奧巴馬不肯在吃穿上花心思,這樣他就可以集中決策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
決定越少,辦事效率就越高。凡是最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即每天給他們的大腦消除數百條額外的決定負擔。
牢記四點,分清主次,檢視一下你每天所做的決定,然后決定哪些需要放手、哪些需要規范、哪些需要踐行、哪些需要權衡。
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可以在下圖中找到:
照著做即可。
- 減少時間
有截止期限時,做事效率最高。
為自己改一個合適的期限,利用最后一分鐘的恐慌。要記住,任務完成后,你就是在創造空間。還要記住:晚的最后期限不僅是痛苦的,還是一無所獲的。
這點可以用在工作中,讓你的工作超越老板的預期。比如老板讓你在 1 月 30 日交付軟件,你把自己的截止日期設定為 1 月 20 號,就可以為自己贏得上線前的時間、空間和主動權。
- 減少入口
我們都喜歡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好像這樣很有效率,感覺很好。可實際情況是,我們的大腦,是單核 CPU ,同一時間只能處理一件事。
如果你在同一時間要處理多個任務,就需要額外多做很多事情:
- 整理信息
- 分清主次
- 保存先前的任務狀態
- 切換到新任務
- 適應新任務
兩個任務來回切換,會有超過 20% 的效率損耗。10 個任務來回切換,你一天的時間基本上就都用在任務切換上了……
串行工作可以避免任務切換的開銷,提升效率。
所以你要排除干擾,盡量給自己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心無旁騖的工作,一個接一個的串行完成任務。這樣你的效率會激增,你就可以更加愜意地享受閑暇的時光。
有本書《單核工作法圖解》,推薦給大家。
7. 只管去做
這是第七個秘訣:如何將最大的恐懼轉化為最大的成功。
當我們遇到最不樂意做、最害怕做的事情的時候,會給自己設下兩條障礙:
- 我不會!
- 我不想!
這兩個障礙,源自我們大腦的習慣性思維模式:要做一件事,我們首先需要確認自己會做;其實,我們還得想做;然后,我們才能真正去做這件事。就像下圖所示:
會做-->想做-->做
對尼爾來講,一談到游泳,他就怎么都跨不過會做(我不會游泳)或者想做(我不想游泳)這兩到門檻,所以他永遠也不可能去做(我不會去有用)。
但后來尼爾學會了游泳,因為他改變了思維方式,把“會做-->想做-->做”,變成了:
先開始做,做著做著你會了,然后就有了自信和動機,就還想做,就進入了正向的循環!
不是說必做容易,而是做比說容易,這就是從恐懼走向成功的關鍵思維轉變。
將做作為起點,把會做和想做擺到次要位置,可以提高辦事的效率。
而且,一旦你開始做一件事,就很容易繼續下去。因為,不是動機引發動機,而是行動引發動機。
盡管放手去做,任何微不足道的勝利都會轉化為繼續嘗試的信心與渴望,直至取得巨大的成功。
8. 做自己
這是第八個秘訣:做自己可以讓你輕松掌控最為重要的人際關系。
做自己。
為自己。
世間之大快莫過于因真實的自己被愛過;世間之大哀莫過于因偽裝的自己被愛過。
與自己的關系才是人生當中最為重要的關系。
接納你的好與不好;接納你的恐懼與熱情;同時還要接納你的愛人與仇人。
知然后行,行然后愛。
幸福是所思、所言、所為的完美結合。
做自己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
要做自己,就要先找到真我。
尼爾提供了三種找到真我的測試方法:
- 星期六上午測試法:周六上午無所事事時,你會干些什么呢?
- 椅子測試法:將自我放在新的環境里待一段時間,以測試環境與自我的契合度。
- 五人測試法:你就是你身邊的五個人的平均值!
然后又給我們展示了臨終病人的 5 個遺憾:
- 沒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是活在別人期望的生活中。
- 花太多的時間在工作上。
- 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 沒有和朋友時常保持聯系。
- 沒有讓自己活得更加快樂。
刺激我們來做自己。
做自己可以使生活不留任何遺憾。
本真可以使生活不留任何遺憾。
所以我們一定要對自己忠誠,一定要將內心深處的自己展現得一覽無余。奇怪就是奇怪,隨性就是隨性。總之,做自己并欣然接受這一點吧。
只有這樣,你才能活出自己,別人也才可能愛上真實的你,而不是那個你精心扮演的披著華麗偽裝的家伙。
所以,勇敢地做自己吧。
9. 不要采納任何建議
這是第九個秘訣:千萬不要采納任何建議。
幾乎所有的建議都是相互矛盾的!
任何建議所反映的都是提議者的想法,而非你自己的想法。
深思熟慮,自己拿主意,奮勇向前,幸福地生活!
最后
請永遠牢記這三個目標:
- 無欲無求,就是滿足。
- 竭盡所能,就是自由。
- 坐擁一切,就是幸福。
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九條秘訣就是:
- 幸福至上
- 從我出發
- 莫忘變數
- 拒絕退休
- 賦予自我更多的價值
- 創造空間
- 只管去做
- 做自己
- 不要采納任何建議
最后的最后,奉上我繪制的《重塑自我》一書的思維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