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眾病之王》by 悉達多·穆克吉
從春節看到現在的書,個人第一本了解醫學領域的書,極為優秀的科普傳記。
癌癥本身
希臘人用一個發人深省的詞形容腫瘤:“onkos”,表示“腫塊”或者“負荷”。這個詞比他們所能預知的更有先見之明。癌確實是我們基因組中的負擔,也是與我們永生渴望抗衡的沉重砝碼。也許癌癥界定了我們與生俱來的生存界限。隨著我們的細胞分裂和身體衰老,突變一層又一層地無情累積,癌癥很可能是我們作為生物發展的終點。
如果癌細胞不斷模仿、腐蝕和妨礙正常生理功能,那么沿著這套邏輯到達極限,就會發現一個可悲的命題,未來人類的正常態也許就是癌癥本身——我們終將走向致命的結局。
癌癥歷史中的人
四千年,從希羅多德《歷史》中記載的波斯王后阿托莎,到中世紀被火、酸、繩索割除乳房的婦女,再到近代經歷根治性乳房切除術的無數女性和經過多重化療的人們,再到現在擁有靶向治療藥物的人們。
每個時代都充滿著時鐘擺蕩般的希望與絕望。這是人類最原始的本能:為了能追上這種疾病的步伐,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創造,學習新知識,揚棄舊策略。不斷變換姿勢,執著與其抗爭,拼命奔跑,只為留在原地。
面對這項“原罪”,每個人的選擇不同——
有的人無比決絕:
“我拒絕癌癥侵入我的身體,我的乳房現在對我來說除了是癌癥的溫泉外,別無意義。他們傷害我的身體,影響到了我的生存。我找到了外科醫生,要求切除他們。”
? ? ? ? ? ? ? ? ? ? ? ? ? ? ? ? ?——一名患有單側乳腺癌的以色列患者的坦白
有的人,無比堅定:
她的輕松是練習過的,她的笑話是排練過的。她的疾病曾經試圖羞辱她,讓她變成無名小卒,讓她看起來一本正經,判定她難看地死在一個離家千里的冰冷的病房里。但她用報復作出回應:她總是搶先一步,努力以智取勝。
有的人,無比坦然,卻又令人心疼:
“你有別的選擇嗎?”
“沒有選擇。朋友經常問我是否覺得這個疾病在某種程度上讓我的生活變得不正常了?我也一再的告訴他們同樣的話:對于一個生病的人,這就是他們新的正常態。”
醫學的發展與意義
·醫學的發展
醫學的發展需要基礎科學的支持,正如核科學之于原子彈。
基礎研究帶來新知識,提供了科學發展的“資本”,建立實際應用項目得以立足的基礎。也正是因此,美國于上個世紀50年代的“癌癥曼哈頓計劃”,雖然試圖模仿方向明確、目標清晰的“計劃性”科學,如二戰時期的軍事武器方面的曼哈頓計劃和與太空探索相關的阿波羅計劃,但最終被批評道:“我們主導的項目,被人們嘲笑在了解病因之前就像找到療法,就像把馬車放在馬前面一樣。“這是因為,阿波羅計劃和曼哈頓計劃,都是站在悠久深厚的科學發現(原子物理、流體力學、熱力學等)的肩膀之上的技術成果。相比之下,人們甚至對細胞惡化的過程都缺乏最基本的了解。
·醫學的意義
1. 群體而非個人
拯救某個病人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務,雖然一生花費大量精力來拯救每個病人的生命,或者說至少盡可能延長他們的生命,但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并不是拯救某個特定病人的生命,而是要找到方法去拯救所有人的生命。
2. 因老而死不可避免,未來先死不可發生
這也許是關于癌癥醫學方面更合理、更接近的勝利目標。如果能在衰老之前組織癌癥帶來的死亡,那么就能轉變我們對這個古老疾病的想象。而這種勝利與我們歷史中的其他勝利都將不一樣:這將是我們的基因組的勝利,這將是一個戰勝我們自身宿命的勝利。
最后,愿諸位身體康健,并以此為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