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毛姆
所有的經典都有一個共同點:在經歷數百年之后,某個陽光明媚的午后,被世界某個角落的某個讀者無意中讀到,忍不住哀嘆:原來我所經歷,所思索的東西,百年前已有人如是。于是共鳴感充盈胸腔,一股深邃到足以跨越時間長河的感慨飄忽而起,向著遙遠的天際飛去。。
說的通俗點:所有的經典所描繪的都是通用的人性,無論人類歷史如何發展,科技如何更新、文明如何進步,人性基本沒有變,所以我們在看百年前的文學作品,同樣會產生共鳴,這個共鳴可以跨越朝代、種族、文明,經而被尊為經典。
月亮與六便士?就是這樣一部經典作品。講述的是一個英國畫家的生平故事,主人公是一位證券經紀人,人屆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的呼喚,舍棄一切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與土著人一起生活,獲得靈感,創作了許多藝術作品。故事取材于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
我看書有個習慣,從來不看序。原因大致有二:一個是序在很大程度上會劇透書本的內容,本著劇透害死人的原則,我就不看了。第二,一本書的序多半不是作者本人寫的,要么邀請名人做序,要么是翻譯筆者自己寫的序(像這種外國翻譯的名著多半如此)那么這種序要么通篇溢美之詞,要么本身文字水準達不到書本身的水平,這兩種情況都會使人在開胃后及對本書失去些許興致。
但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去看下序,比如這本書,因為在我看了整書的80%以后,依然不太明白書名的意思,為啥叫“月亮與六便士”,要知道書中全然沒出現月亮,也沒出現6便士??!于是我去翻了序,果然,譯者解釋了一把:為現實與理想的關系“大概有這么個?背景典故,一個酷愛月亮的人每天只抬頭望月,全然不顧腳下的6便士,盡管這兩者都是圓圓的形狀,但一個代表世俗的現實,一個代表虛幻的理想,聽說作者毛姆在聽說這個典故后非常喜歡,便用這個作為書名。
恰巧本書的主旨講述的就是一個不安于現實生活的人追逐理想的故事,在書本的結尾處,出現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被大家視為天才的醫生,同時拿到了內科與外科的專家頭銜,前途一片光明,甚至有可能被封為爵士,可他在看到一座小島的時候,突然間電光火石,產生了生活在這座小島上的念想,在不足小時的思索下,他就做出了這個影響他一生的決定:放棄優渥的世俗生活,去過自己理想的清淡的離群索居的鄉土生活。在人們說著可惜可惜的時候,他自己的心里滿是富足與快樂。這也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月亮與六便士的抉擇。
本書的主人公是一個對世界患有獨特幻覺的藝術家,?性情乖戾、為人自私讓人恨的牙癢,跟救了自己一命的恩人的太太搞外遇,最后害的對方家破人亡,他卻一點也不感到羞愧跟后悔,從某種程度上講非常厚顏無恥,但從另一個程度講,他的人格非常獨立,自尊體系非常完善!他不為別人的選擇負責,不把別人的遭遇嫁接到自己頭上,一切都是大家自由選擇的結果,我不后悔自己的決定,那么你也不要把你的后悔加持成我的罪惡,所以他不會受傷,不在乎外界的評價,更不會惡意揣度自己。這個自私但活的酣暢淋漓超脫自在的貧窮畫家在精神上竟讓人覺得是如此的富足!這一點雖然聽著有點不近乎人情,可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我們總是把悲觀憫人的同情心視為高尚的品德,所以經常為別人的苦難而自怨自艾,最后把自己折磨死,那活的有多累?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成也好敗也好,都是自己應當獨立承擔的,別人出軌,那么你就離開他,他出軌不是你的錯,但身邊有多少人,最后這樣的悲劇歸咎于未出軌的另一方,是不是我不夠好?肯定是你做的不對了人家才那樣!這就是典型的自尊體系不完善的后果。所以,學習一下這個藝術家灑脫自在“不負責任”的態度未嘗不可,起碼享有無負擔的快樂更多一些。
最后,用書中的一段話結尾: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滿布的海灘。
對世界患有獨特幻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或許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而這,就是經典的魅力。本以為經典的書讀起來會特別費勁,沒想到花了一個下午就把這本不太厚的經典讀完了,用一種近乎無法自拔的的狀態,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