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漫聲細語(ID:zijiuzhean)
作者:ANN
(by:Folio Illustration Agency)
之前公司里設計團隊人少,后來又趕上 leader 休產假,所以有時面試我被偶爾抓去頂頂充個數兒。
這起初讓我無比緊張。但從應聘者到面試官的角色轉變,意外地讓我意識到了之前忽略的許多問題。
這篇,就寫寫經驗尚淺的人,可能存在的典型問題。
作品集大同小異
作品集看多了,真的覺得一眼看上去都大同小異。(也因為沒收到特別好的作品)
介紹寫的多是“對設計有熱情”、“喜歡極簡主義”,封面模板都是網上下的差不多的圖。感覺放在誰作品里都不違和。
那么就要好好思考,自己能放什么東西,才能讓人眼前一亮?
知乎上姜羽揚的一場live《Medium 設計師教你做 UX 作品集》講得很好:
作品集不僅展示自己做過什么,能做什么,還應該展示自己是什么樣的人。以供公司判斷是否日后適合合作。每個作品集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要充分展示出來自己獨特的個性。
你的用詞,你的視覺,你作品集的方方面面,都應該是和別人不同的地方。
做作品集前一定也要問清自己:我的優勢是什么?視覺牛B?動效厲害?系統化思維很強?……還是別的什么。
然后,做作品集中每一個東西,每一個細節,都是為了彰顯你的這個特性強項。
如果你善于思考,想做高屋建瓴的,概念性的problem solving,
- 你有沒有步驟詳細的案例分析?
- 你解決問題的復雜程度都展現出來了嗎?
如果你特有經驗,
- 你作品集里的項目是不是展示了足夠的廣度?
- 之前做過的項目是不是涉及到了設計流程的每個方面?
如果你喜歡探索,喜歡 push the boundaries,
- 你的設計方案與眾不同之處在哪里?
- 在你創新之前,對于項目的各種限制是不是了解的足夠深刻?
如果你天生領導型人才,
- 你之前有沒有做過特別特別成功的產品?
- 你的項目是不是體現了你和其他人可以很愉快地合作?
from:《Medium 設計師教你做 UX 作品集》(by:姜羽揚)
https://www.zhihu.com/lives/817051495722778624
工作年限虛高
有時看到寫四五年工作經驗的人,我心里就懷疑——五年了,作品集還做成這樣,這些年都做了些啥?
還有人拿4年前的作品過來說一個多小時的,向他要近期作品,結果只能拿出很零散的一些不成形的東西。
我見過一個97年的小弟弟,寫的4年工作經驗。然而聊下來,被大家判定為經歷水分過多,不夠誠實。
★ 工作經驗一味往高了寫,不一定明智。如果能力對應不上工作年數,多尷尬。
用戶體驗差
來應聘的工作是提升用戶體驗的。然而有些人自己的表現,帶給人的體驗卻很差。
比如:
設備
輕裝上陣來了,直接遞出個小U盤,理所當然地示意我插到我電腦上。
但你用我電腦,我用啥?中途查個信息,隨時記個東西,和同事溝通下反饋,總不能讓我掏出手機低頭點點點吧…我道行尚淺,還做不到啥都不帶直接聊。
中小的 iPad 的體驗也不很好,距離遠點就看不清,也不方便總縮放。
★ 本本還是不錯的,屏幕夠大,夠正式。
文件形式
有的同學是拿本來了,但根本沒有作品集,直接從一大堆文件夾中找散亂的圖片給我看,毫無邏輯。還有直接打開站酷從里面挑作品講的……
還有本本、iPad 都拿的,一會兒講本里的作品,一會兒講 iPad 里的作品——同學你為啥不整理到一起呢?
★ 如果是正經去面試的,請至少整理出一個完整的有邏輯的作品集,里面放兩三個典型的能代表你“當前”水平的滿意作品,好好講講。或者準備一個個人網站也很好。
態度「不端正」
不面不知道,一面下一跳。
厲害型
我:做完這幾個產品之后,覺得自己在哪方面提高最大?舉例說明?
答:都有提高。畢竟我都工作三四年了么!
我:……
( ̄へ ̄ ! )有三四年經驗了不起啊……
懶惰型
有的應聘者上來就說設計結果,我問前期思考推導的過程。
應聘者將作品滑到某個滿篇都是文字的頁面,直接懟到我面前,說:這有,你看吧。
我:……
首先,這其實是給應聘者一個表現的機會,只要他三言兩語說得清楚明白,就算加分。但態度上,他的表現是懶得說,放棄了這個表現的機會。
其次,我會懷疑他對這個項目根本不熟,或者提煉概括能力不強,不能立刻用簡短語言講明白。
此外,面試時說很多話的同時還要不停思考,時間久了,實在是累。真心不太想看那滿篇的文字。而且在 iPad 上,字還特別的小……
學習型
曾來過一年輕可愛的妹子,張口閉口說要來多學習。
我:如果工作中遇到問題怎么辦?
答:問你們,或者問我朋友們。
我:有沒有想過自己尋找解決辦法?
答:問周圍人肯定最快么。你們都有經驗。
我:如果沒你想象中那么有經驗呢?
答:不會的,我看到了你們一定都有經驗~
我就感慨:年輕真好。但不能仗著年輕,如此揮霍啊。
遇到這樣的應聘者,也不能立馬讓人走,多少讓人家有一點點收獲。
然后我問:平時怎么自己學習提高?
答:百度啊。
我:。。。多去Medium這樣的平臺看看吧。
答:咪……什么?咋拼啊?你慢點說我記一下。
我:M-E-D-I-U-M. 答:謝謝啦!
★ 工作是來創造收益的,不要張口閉口來學習。學習放在下班后,上班是來輸出的。
話多型
有的同學特別能說。
說和問題無關的,和能力無關的,答非所問……一說就二三十分鐘起,打不斷理還亂,根本停不下來啊!
頭疼。
★ 要珍惜這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盡量說可以有效展現自己能力的話。生命寶貴,避免閑扯。
經歷過幾場面試,我一個很明顯的感觸是:
★ 把話話說明白,能簡短介紹清楚前因后果,重點突出,是項很重要的能力。
這點能做好的人特別少。多數的情況是:或啰嗦講一大堆無關的,或沒重點不切中要害,或前后邏輯混亂,或上來就說細節不介紹背景……少有幾句簡短言語就能說清楚事情的。
★ 時刻記著 “面試是要表現出自己優勢” 這個大前提。
別有的沒的無目的無意義地瞎說。要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內,讓每一句話都有作用,都展示自己的優勢,都能說明自己能勝任該職位。
話少型
有的同學比較內向,打開一個作品PDF,
羞澀地說:這是我的作品。然后示意:你們看看吧。
接著是沉默。
遇到這種情況,我其實特別理解,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人。
我就會比較耐心的引導:先講下項目背景概況?
三兩句完了。
我:然后說說你的思考過程?
三兩句又完了……
雖然我深表理解,但是,還是要多說幾句啊。別每次都主動把天聊死啊。
★?抓住機會把自己的能力到位地體現出來,是面試的硬道理啊。如果遇到想招活潑同學的團隊,就直接被pass掉了。
為什么說我很理解“話少”的呢,因為我在不熟的人面前就是個“內向病患者”。
曝個我之前面試的黑歷史吧……
過了幾天,我才反應過來,那天下午我大腦完全不在線上啊!!!不怪人家面試官啊,而且人家的表現已經非常寬容了……
懊惱之余,做了如下反思:
面試官:當時做這個項目時,怎么做競品分析的?
我:沒有競品。
反思:出來才想起來,之前有做過競品分析,但是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可參考的競品很少。雖然沒什么有效結果,但我可以講下我做過的努力,尋找的過程,以及有限的結果。然而,我當時都想不起來了……
面試官:你平時看什么書?
我:在看顧城。
反思:不確定考察意向時,可以分別列舉專業方面的書xxx、xxx…興趣方面的書xxx,xxx…然后再看面試官挑哪部分繼續問。(PS:那次面試是我的記憶貌似變成了暫時的,只記得起當下的事,想不起之前的,ORZ…)
面試官:如果向我推薦你看的書,你會怎么說?
我:顧城是個天才。
反思:雖然我說的是立刻浮現在頭腦中的感覺,但效果是“不想往下聊”的感覺,因為這實在是句讓人摸不著頭腦也沒法往下接的話。至少,要說出幾點哪里好,舉例展開說明。
面試官:你業余時間都會干嘛?
我:畫畫兒。
反思:是,我那時幾正處于“焦慮就畫畫”的狀態,然后就完全想不起來還做其他什么事了,囧啊…!而且問到這,應該反應過來面試官是想考察專業能力而非業余內容。
面試官:上班之余自己學習提高嗎?
我:學啊。
反思:倆字兒,完了。完全沒有展開描述的意識…正常人應該先列舉自己學習的幾個方式,然后舉例具體說明都是怎么怎么提高的。
面試官先是想考察我的專業能力。問專業問題問不下去了,又給我個機會,側面問我是否有學習提高的潛力,結果我不僅答得完全不在點上,而且人家問一句我兩三個字就懟回去了,根本不會展開描述,真奔著把天聊死的節奏,盡情作死。
之前以為,面試官你想知道啥直接問就好,你問啥我答啥。后來發現完全不是那樣啊……
反思過后,油然升起一種“謝不攆之恩”的感覺。
★ 面試就像是寫議論文。
總論點是:論證自己能勝任xxx職位;
分論點是:被問到的每一個問題。論據要自己主動去找;
論證的過程:要自己“主動”提供例證、數據、細節;努力做到有情節,有重點,吸引人。
面試官問一個問題后,自己要立刻反應,是考察自己哪些技能點。
如果 get 不到,或確實沒東西說,那要迅速反應自己能夠說些什么相關的內容,可以積極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相關能力及所做過的努力。
你可以把天聊死,也可以引導面試話題走向。
★ 面試的一個總體體驗原則就是:要盡量給面試官節省力氣。別推一步,往前挪一步。多站在對方角度,想想對方感受。
最后
我之前懷疑,面試半小時左右,究竟能看出些啥?
但如今感覺:
面試真的能在短短的二三十分鐘之內,看出一個人的態度、思考深度、見識廣度。不同知識見識層次的人,回答問題的結果,差別很大。
能否用簡短的語言,有效說明白一件事;是否在項目背后傾注足夠深入的思考;10分鐘內能說到多少有價值的點;你的知識儲備大概怎樣,你看問題的方式、關注點……真的,聊一陣,能看出不少。
不禁感嘆,功夫在詩外啊。
Other Tips:
介紹時,可以主動著重去說自己的優勢,別故意強調自己的劣勢。
講作品盡量少用術語,比如各種經濟術語。它不會讓你顯得很博學,反而會影響講項目的效果。
來之前最好對應聘的公司了解了解。坦白不了解還算好的,問的相關問題連邊兒都不沾,就尷尬了。
無論何時,保持謙遜。
以上。
我自己也還相差甚遠,共勉。
祝各位,日后面試棒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