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年積累下的職場經驗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劇照
共3196字,閱讀約需6分鐘。


本文為作者工作三年的職場經驗淺談,主要針對即將進入職場的畢業生,這些經驗均從自身的實踐中摸索而來,由于每個人的境遇和經歷不同,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但依然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些許啟發,也歡迎大家和我留言交流,共同進步!

01角色轉變

當你以學生的角色踏出校園走向社會正式成為一名職場人的那一刻起,首先要做的便是角色轉變。在校園時,學生角色除完成學業外,需要做好的便是處理好自己與老師、同學及兄長之間的關系。當進入職場,除完成工作外,需要做好的便是處理好自己與領導、同事及客戶間的關系,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與領導相處

理清職責:首先需要理解什么叫職責——職務上應盡的責任。弄清楚自己工作邊界,對自己范圍內的工作做到負責到底。剛開始工作,常常容易犯的錯誤便是,搞不清自己的工作范圍,觸犯其他同事的工作內容,或是不懂拒絕,貿然幫助他人完成不屬于自己的工作。能夠理清自己的工作職責剛開始確實不是易事,沒有捷徑,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時間長短取決于自己的綜合能力。

了解領導:當你理清自己的工作職責后,第二階段要做的便是了解自己的領導,找到自己能為領導提供的獨特價值。在工作中,能夠決定自己晉升的往往取決于我們的直接領導人,與領導之間的關系,核心把握我能為領導提供什么價值。在《西游記》中,唐僧的三個徒弟誰是最可以替代的員工?毫無疑問,孫悟空是其中業務能力最強的,豬八戒是最能提供情緒價值的,沙僧是最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但沙僧所做的工作是最能被他人所替代的。所以,找到自己能為領導提供的獨特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向上管理:當了解領導后,也找到了自己對領導的獨特價值,那便可以問問自己,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我需要領導為我提供什么支持。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抵不過團隊協作。尤其當我們要去完成一些較大目標時,及時向領導溝通,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向領導尋求資源幫助,這樣更有助于實現目標,同時還團結了他人,也體現了領導的價值,一舉多得。

與同事相處

學會拒絕:與同事相處,首先要學會拒絕。在剛開始工作時,常犯的一個誤區是,為了更好融入陌生的環境,對于其他人提出的請求,欣然接受,不好意思拒絕。卻不料,帶來的結果適得其反,他人不會因為我們的幫助而喜歡我們,反而會覺得我們好欺負,所以身處職場首先要學會拒絕,先保護好自己。尤其對于超出自己底線范圍內的事項要做到堅決拒絕。

良性關系:與同事之間,該拒絕的拒絕,該幫助的幫助,建立一個良性的關系。所謂良性關系就是經營一段合作共贏的關系。同事之間難免相互配合,相互幫助,當別人幫助你后,要記得感謝,也要幫助他人。正所謂“別人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同時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別人找你幫忙,也是因為你有價值,人際關系的本質就是價值交換。在相互交換的過程中,關系也變得更加緊密。

學習他人:在與同事相處過程中,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在這段完善自己的修行過程中,向他人學習是完善自己的重要途徑之一。即使再不喜歡的人,也有他的可貴之處,我們要有善于發現的眼睛。正所謂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與客戶相處

了解需求:在職場,企業的本質是賺取利益。無論我們從事哪個行業,我們要把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放到市場中,賣給對應的客戶群體。客戶之所以愿意購買我們的產品,一定是對應的產品或者服務滿足了他某些方面的訴求和需求。所以,在我們面對客戶和與客戶溝通時,注意了解他的需求是什么,或者痛點是什么,根據需求為他量身定制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客戶了解自己的一個契機。

直擊本質:有時我們會發現,在為客戶制定解決方案時,我們往往不會那么的順利,因為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我們的解決方案不斷推翻重建,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與客戶不斷的溝通下,思考并借助工具和方法來找到問題背后的根源。這個過程,通過長期不斷地經歷和汲取經驗,會變得越來越接近問題本質,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樹立品牌:在客戶面前樹立品牌,有兩層含義,一方面自己代表的是公司的品牌,一方面自己代表的是個人品牌。客戶之所以選擇自己,始于前者,終于后者。因為看重公司的品牌,所以選擇了你。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還讓他看到了你的專業素養和人品修養等綜合能力,相信未來無論你是否還會在這家公司,只要還有需要,客戶還會想起你。

02心態轉變

面對壓力:還記得房琪所引用金庸先生的那句“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無論是面對競爭壓力,還是面對多么強勁的對手,都需修煉這般心態。在職場中,我們難免有犯錯失誤的時候,有不被他人認可的時候,更有面對惡言惡語的時候,無論發生什么,我們都不能輕易的否定自己的價值,都要擁有積極樂觀的心態,明白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把事情都往好處想,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困難和挫折中,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逆商。

情緒管理:在工作中,我們總會因為種種原因而產生負面情緒,我曾經也遇到過,那種陷入負面情緒而久久不能自拔的情況,通過梳理,總結有以下三點控制情緒的方法。首先要實事求是接受它,面對它。認識它只是一種感受,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產生或開心或悲傷的情緒,負面情緒和高興的情緒一樣,坦然接受,允許自己傷心難過。第二步,分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不斷地追問自己,為什么產生難過的情緒,是哪件事引起?或是哪個人引起?通過不斷地追問,刨根到底地追問找到壞情緒的根源。第三步加入理性因素。當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思考如何去解決眼前的問題。當想好解決方法后便鼓勵自己去行動,且切記不要讓自己一直陷入在負面情緒中。

戒驕戒躁:在剛開始工作時,時常會犯錯的便是,當我們工作出色完成時,切記不可以此驕傲,或是功勞都是自己的,這就如同在一片花海中,往往是那些最招搖和格外美艷的花朵被優先采摘,正所謂“樹大招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盡可能地處理好與領導、同事、客戶之間的關系。保持謙卑的心態,起時不傲驕,落時不浮躁,堅持聚焦精進自己,不斷的學習成長,同時擁有“利他”思維,相信你能夠在職場中會走得更加穩健、長遠。

03思維轉變

隨著工作經驗的增長,會發現那些晉升更快的人,往往是那些能一眼看到本質的人。為大家所熟知的經典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為什么有的人可以花半秒就能看到問題的本質,而有的人花一輩子也看不清問題的本質?為什么有的人的判斷力如此準確?這背后隱藏的是什么能力?其實答案就是本質思考能力。

什么是本質思考能力?即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找到事物的根本屬性、問題的根源和現象背后的底層邏輯。那如何對問題進行思考?我的理解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當我們遇到問題,首先需要給事物進行定義,它是什么屬性?這就好比,我們遇到一個事物首先要做的先進行下定義,或者叫定性。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對“人”這個概念的理解是“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由此便輕松地將事物與其他事物進行了區別化,又囊括了其特有的特點。當對事物進行了定性,便可以去尋找事物或問題產生的原因,根據問題復雜程度,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去找到現象背后的原因。當我們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后,我們才能到解決問題這一步,而只有完成了前兩步,才算真正意義上到了有效解決問題環節,或是挖掘到了本質。而怎么解決問題,隨著我們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我們通過不斷地思考,會不斷地積累總結出解決各類問題方案模型。長此以往,我們的工作會變得越來越得心應手,從而可以晉升職位,來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任務。

隨著不斷對世界、社會、人性的了解,愈發豐富了還在校園時的那種“非黑即白”的學生思維,取而代之的是難道這個問題就一個解決辦法嗎?就不能有其他的解決辦法嗎?這種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希望我這三年來汲取的經驗,以及所總結出的方法能夠幫助到你。

\\End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