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雜貨店:焦慮癥(一)

如果一個人發現焦慮嚴重影響了生活,那么他可能就患上了焦慮癥。大約1/5的人在一生中經歷過焦慮癥。如果不采取措施,有些人可能會與焦慮癥斗爭數月或數年。

存在焦慮是正常現象嗎?

面對風險時,焦慮是人類的自然反應,與擔憂、緊張或恐懼有關。人類進化出了戰斗或逃跑的反應,來保護我們免遭危險。當遇到威脅時,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和皮質醇,使我們產生警覺以及身體反應,如心率加快和瞳孔擴大。危險過去后,身體再釋放其他激素使肌肉放松。

焦慮癥的類型

焦慮癥存在多種表現形式,下面將討論其中的7種類型。

1.廣泛性焦慮癥:其特點是對多種事物存在持續和過度擔憂。患有這種焦慮癥的人可能會過度擔心自己的健康、他人的健康、財務或安全等問題。這些擔心與實際情況不相符,且通常難以控制。個人可能會感到不安或緊張,或者總覺得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常伴隨著胃痛等身體感覺,這種擔憂可能會持續數天、數周或數月。

2.驚恐障礙(恐慌癥):與突然而強烈的焦慮和恐懼感有關。其特征是恐慌發作,包括反復出現的、出乎意料的強烈身體感覺,這些強烈的恐慌發作可持續幾分鐘。

3.社交焦慮障礙(社交焦慮癥):其特點是在社交環境中產生強烈的恐懼和焦慮。患者通常過度擔心被他人評判或審視,可能會完全避免社交場合,或在極度不適的情況下忍受社交場合。患有這種焦慮癥的人經常盡可能避免社交場合。

4.特定恐懼癥:其特點是在接觸到令人恐懼的特定物體或情況時會感到強烈的焦慮。如遇到蜘蛛、蛇、高處或在密閉空間時產生巨大的、非理性的恐懼。

5.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是一種由創傷事件引發的疾病,無論是經歷過創傷還是目睹過創傷。創傷事件發生后,個人可能會反復出現閃回、噩夢或對事件的無法控制的想法,這些想法帶來嚴重的焦慮和高度的危險感。即使在安全的情況下,也會感到壓力或恐懼,對這一事件的觸發因素也會引起他們的焦慮。

6.強迫癥:以強迫性、侵入性思維和強迫行為為特征。強迫性思維會導致顯著的痛苦,個體常被迫采取強迫性行動來緩解焦慮和痛苦。例如,對被弄臟有強迫想法,因此會反復洗手,并持續很長時間以減輕壓力。強迫癥患者可能會進行儀式性行為,這些行為會干擾他們的日常活動,并使生活變得非常困難。

7.分離焦慮障礙:通常是一種兒童期疾病,與父母或其他照看人分離的焦慮有關。孩子可能會過度擔心與父母分離,擔心與父母失散,或者擔心不在父母身邊時,父母會發生不好的事情。孩子常表現為粘人、大哭、拒絕上學或患上與焦慮有關的身體疾病。

焦慮癥的癥狀

焦慮癥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身體、認知和行為表現。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焦慮癥體驗,下面列出了其中的一些癥狀或表現:

身體體征:可表現為出汗;顫抖;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緊張;口干;頭暈;惡心;胃痛;感到疲勞。

認知體征:可表現為難以控制擔憂;擔心焦慮本身;注意力不集中;感覺危險、恐慌或厄運即將到來;情緒波動或情緒低落;重復性思維;無法控制的想法;恐慌、恐懼和不安;對世界和自我的消極思考;緊張;易怒等。

行為體征:可表現為避免引發焦慮的事情;舉辦儀式;尋求安慰;無法安靜;無法平靜;自我隔離;睡眠困難;采取安全措施。

焦慮癥也可能引起一些并發癥,包括但不限于:對以前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在工作或學校遇到困難;不能享受休閑時間,例如,總是在焦慮;很難開展新的活動;人際關系中的困難;發展為另一種心理健康障礙,如抑郁癥。

是什么導致焦慮癥?

目前導致焦慮癥發作的原因尚不明確。遺傳、生物學和環境因素可能在焦慮癥的發展中共同發揮一定的作用。

遺傳:可能在焦慮癥的發展中發揮作用。近親中若有焦慮癥存在則可能會增加某人患焦慮癥的風險。研究表明父母的精神障礙可能與孩子患焦慮癥的風險增加有關。父母患有雙相情感障礙的兒童更容易患上強迫癥和廣泛性焦慮癥。同樣,父母患有抑郁癥的孩子患分離焦慮癥、廣泛性焦慮癥和社交焦慮癥的風險更高。

生物學原因: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大腦的一個關鍵區域,杏仁核,被認為在焦慮相關癥狀中發揮作用。杏仁核是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參與情緒包括恐懼的處理和調節。大腦的前額葉皮層是參與批判性思維和推理的區域,可以調節杏仁核對威脅的反應。如果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的互動受到干擾,就可能會影響焦慮的產生。

經驗教訓:另一個導致焦慮癥的因素是學習經歷。正如行為主義心理學研究所表明的那樣,人們可能會習慣于學習對特定物體或情況的恐懼。這種恐懼使人們盡可能避免引發焦慮的事情,從而更可能使焦慮得以強化。個體也可能通過觀察周圍人的焦慮行為來習得,例如,如果孩子在父母患有焦慮癥的家庭中長大,孩子可能會對同樣的事情感到焦慮。

性別: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患上焦慮癥。具體而言,女性的恐慌癥、廣泛性焦慮癥、恐懼癥、分離焦慮癥和創傷后應激障礙的發生率似乎高于男性。相反,社交焦慮癥和強迫癥更容易發生在男性。某些焦慮癥在特定性別中更常見的原因,可能與社會化和其他環境因素有關。

性格:性格特征也可能與患焦慮癥的可能性大小有關。例如,性格膽小、悲觀,或者傾向于避免任何危險的人,可能更容易焦慮。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質人格維度得分較高也是焦慮癥的風險因素。

生活事件:同樣,年輕時的極端壓力或創傷可能會對個人產生負面影響。經歷過身體或情感虐待、忽視、失去父母、被欺負或被社會排斥,或者父母冷漠或過度保護的兒童可能更容易患上焦慮癥。此外,當前的生活壓力源可能會導致焦慮癥發作,包括工作壓力、生活的重大變化、經濟問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或身體健康的變化。202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爆發后的心理困擾與廣泛性焦慮癥呈正相關。考慮到在疫情期間,許多人可能對自己的健康、他人的健康、工作和財務問題產生了過多的擔憂——這是廣泛性焦慮癥患者的主要擔憂。

(未完待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