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儀式感?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求婚。
求婚,是一個儀式感滿滿的事。
在浪漫的西餐廳,服務員端上來的蛋糕里,女主突然吃到了一枚戒指,小提琴手開始演奏,男主單膝下跪,款款深情表白,說了一大堆“自從有了你,生命里都是奇跡”的肉麻情話,此時,女主哭的稀里嘩啦,男主說“求求你嫁給我吧”,旁邊一堆看熱鬧的主開始起哄,“嫁給他,嫁給他”……成功了,啪啪一頓掌聲鼓勵。
或者,更生活化,更中國一點。
女主生日,找了一幫朋友搞聚會,上蛋糕、點蠟燭、關燈、許愿,女主一睜眼,男主一手鮮花,一手鉆戒,旁邊一大堆蠟燭擺了個心型圖案,大屏幕上閃現兩人的各種合影,男主開始煽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整的場面賊感人,朋友們適時的一起架秧子,“答應他,答應他”……成功了,咣咣兩個小禮炮走起。
?
多有儀式感,事辦明白了,女主能記一輩子,八十歲的時候還念叨呢,“當年你求我嫁給你的時候,瞅你那熊色……”包括每一個細節,不小心把戒指吞肚子里了,或者戴戒指的時候發現尺寸不對,“是不是給前女友買的,又給老娘用上了”,都會深深的留在記憶里,這就是儀式感的意義。
如果沒有儀式感呢……
這一天,和往常的每一天沒有不同,兩人擼著串,女主啃著大豬蹄子,男主一手肉串,一手蒜瓣,兩人吃的滿嘴油,男主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咣當掏出一罐雪花,啪嘰一下就打開了,一口悶了,“老妹,以后咱倆一起勇闖天涯,別無證駕駛了”,易拉罐的拉環往女主手指頭上一戴,得咧,齊活!
哥們,你這個女朋友……是不是充話費送的?
提到結婚,我就會想起青梅當年寫的婚誓:
并立同行,攜手相伴,實現自己,成全對方,不求極致求份平淡,不求名達要份溫暖。愿在這種種缺失、處處遺憾的人世間,彼此扶持慰藉,相互理解容諒,保有幾分純粹,體味無盡美好,此后得以安心立命,不懼歲月深長,不怕生命太短,于每個當下,度無常人生。
這儀式感噗通噗通地往外蕩漾啊,人家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有意思吧?
一個朋友的個人簡介,寫了這樣一句話:
有使命感地奮斗,有儀式感地生活。
你花費時間的方式就是你生命的組成,多點儀式感,鄭重對待生命的體驗。沒有儀式感,人生就不莊嚴,心就不安靜,就失去了對于生活的熱愛。如果缺乏必要的儀式感,生命中一些特別的瞬間就這樣被錯過了,心不在焉的生活,自然就沒有美好瞬間這種東西。
很多人的生活之所以平淡無趣,就是因為缺乏了儀式感。生活需要儀式感,儀式感為每一個普通的日子,標注了背后的意義和內涵,讓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散發出光芒。
作為一個職場領域的自媒體人,我寫了很多職場文章,比如,有人問怎么和老板提辭職,我告訴他可以三步走,不乏有年輕人聲稱“做自己,不妥協”,弄這么麻煩干啥,直接說“老子不干了”就完了唄。他不明白這個道理:不要往井里吐痰,也許你還會來喝井里的水。
人在職場,同樣需要儀式感。儀式感的背后,是不自我與不自私,是為人處事之道。
講一件我一直記憶猶新的職場往事。
多年前,我在一家外資企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臺灣高管,我們都叫他高博士。當時我們與國內一家政府機構合作搞項目,一次我和高博士受邀參加對方的研討會。整整一個上午,全是領導講話,冗長且乏味,PPT就是Word馬甲,文字是密密麻麻,不抬頭的照著念,聽的我是坐立不安、哈欠連天……
我瞄了一眼高博士,正襟危坐,專心聽講,時而在思考,時而做筆記,一副全神貫注被吸引的樣子,我就納悶了:臺灣人沒見過這個嗎?
會后我好奇地問他,他講了這樣一段話:
發言很無聊,聽著很無趣,但我是項目的負責人,我代表著公司形象,我不能讓對方的領導感覺不受尊重,我演也要演個好學生,裝也要裝的像個樣子,我不能只照顧自己的感受,這是我的職業,這是公司的生意。
聽了他的話后,我感覺自己像個任性又無知的孩子,大為受教。很多時候,年輕人所謂的個性,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意識的澎湃呢?
“裝也要裝的像個樣子”,儀式感決定了你的存在感。
?
如果你初入職場,最需要表演儀式感的時候是新員工培訓,最基本的一個動作是:帶好紙筆做記錄。什么都不拿,光肉身出現,純憑記憶力,腦子那么好使?說白了,你就是沒打算認真聽的架勢。可你要知道,新員工培訓一般都是什么人在講?
美劇《絕望的主婦》里有這樣一段話:
?
?
?
?
我在做新員工培訓的時候,會特別關注“兩手空空”的人,如果培訓過程中,他的手機鈴聲再響了還出去接電話,或者玩起了手機甚至打起了哈欠……我一定會記住,然后告知人資部,這個家伙需要重點關注,一周之內發現不成盡快干掉。
為什么?
新員工培訓啊,你才剛入職啊,連樣子都不愿意裝,這不是態度有問題,就是智商有問題,對不對?
做好儀式感,如果你是新員工,參加培訓帶好紙筆,手機調成靜音或震動,座位沒有安排盡量往前坐,培訓后無論是否有要求,都應該整理一份學習筆記……
有的年輕人覺得,儀式感就是裝鵪鶉,其實,我倒是認為,這就和結婚穿西裝打領帶而不是牛仔褲,這就和春節給家人紅包而不是微信轉賬,一個道理。這并不是讓你用刀叉吃雞蛋灌餅,讓你用高腳杯喝板藍根,讓你在所謂哈利波特式建筑里有個管家悄默聲的給你wifi密碼……
職場的儀式感,說白了,就是穿上別人鞋子走路的換位思考,尊重他人的同時莊嚴自己。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明哥聊求職!
明哥,陳年職場老梆菜,如果你想看幽默犀利的職場觀點,請關注明哥聊求職,伴你一起進擊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