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一直不知如何下筆。先澄清一下,諾貝爾博物館是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奧斯陸這個諾貝爾和平獎博物館不是博物館,是諾貝爾和平獎中心(Nobles Freds Senter),于2005年改自奧斯陸舊火車站,主要是主張面向世界和平、提高人們對戰爭和解決紛爭的關心,不知是不是早期為了配合旅游宣傳,加上旁邊的奧斯陸市政廳是和平獎頒獎典禮所在,就成了諾貝爾和平獎博物館了。繞是如此,走進去參觀的時候還是很受震撼。
諾貝爾和平獎中心
我們參觀的時候展館的主題是敘利亞戰爭,幾乎每一面墻上都有電子屏在播放敘利亞戰爭中家破人亡的紀實片,房子中央交叉擺放著一張張落地黑白照片,就在我們差點不經意走過的時候,忽然被一張照片吸引: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女兒站在荒蕪的土地上,她們中間,已經離開的父親像個守護田園的稻草人那樣,似乎想用盡最后的力量保護著母女三人,這是一種無力卻堅守的抗爭,似乎沒有了希望,但是又分明有一份不愿放棄的力量。
最后的守護
我們繼續一張張看下去,每一張都會觸動靈魂,讓你從這些真實展現出來的苦難里引發對戰爭的思考,我們是如此慶幸身處一個和平的國度,生活在一個逐步強盛的國家。
活下去
為了活下去,只要能延續生命,沒有什么不可以。這是一個母親給孩子的信念,所以哪怕是一盤草,我們也會把它當作食物吞咽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哪怕現在滿目瘡痍。
Hope over Fear
人類之所以不斷發展前進,可能正是因為我們面對苦難時,生命中所爆發的那種張力,那種無論何時對希望的追求永遠大于對恐懼的威脅。
戰爭可以摧毀家園,但是只要心里有希望,人的意志卻無法摧毀。所以,用文明的方式去處理利益、爭端,不依賴于強權才是戰爭最終的出路,也才是和平最終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