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的閱讀經驗(?>?<?)
?
1. 提前制定讀書計劃
很多人制定的閱讀計劃失敗了,其實和這一點是有直接關系的——沒有把閱讀計劃分解到具體的書目層面,就會導致想要閱讀時,卻根本不知道應該讀什么。到了做年計劃或者月計劃的時候,再把這份閱讀清單拿出來,看下一個時間,我想讀什么書。
2. 切勿盲目買書
我70%的書都是在讀書軟件上閱讀,所以買書也基本都是購買電子版,相比紙質書籍,電子版本的價格便宜了一大截,而且還經常做各種活動,所以,很容易就導致沖動購買。
3. 對書籍分類、分級
我把需要閱讀的書分成了四個類別:
專業類。這是跟我的專業課學習息息相關的書籍。
提升類。除了專業類書籍,這一類書同樣重要,可以是效率類、本職工作以外的技能類等等。
知識類。這一類書能夠豐富我的業余知識,或增強某方面的意識。
休閑類。這一類相對比較少,基本都是小說。
其實這四個類別的重要程度是依次遞減的。
4. 多樣化的閱讀場景
我從來不會只同時閱讀一本書,一般都會同時閱讀2-3本。
因為有些書是需要專門的時間來閱讀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吸收,而有些書,可以利用空閑甚至是碎片時間來閱讀,還有一些書,甚至都不需要閱讀,利用步行、乘車的時間,打開一些聽書的App,就能被動吸收。
根據我對書籍的分類,就可以這樣劃分到不同的場景中:
專業類和提升類。為了盡可能多的吸收書中的知識,我會采用深度閱讀的方式,并且會做詳細的筆記,所以都是利用專門的時間來閱讀。我在每天晚上,會有2-4個番茄時間的閱讀時間,用于深度閱讀這一類書籍。
知識類和休閑類。這兩類書籍我都是利用碎片時間閱讀,甚至是直接采用聽書的方式,并不會利用專門的時間閱讀。
如何更好的利用碎片時間閱讀
要更好的利用碎片時間來閱讀,建議入一臺Kindle,很輕,閱讀體驗也很棒,可以隨身攜帶,這樣在等人之類的空閑時間中,也可以隨時閱讀,而不需要隨時背著一本深深的書。
5. 要有輸出
在閱讀專業和提升類書籍后,一定要有所輸出,這在促使我們閱讀時更加用心的同時,更是對閱讀成果的檢驗。
對于這兩類書,我都會采用“筆記 + 書評 + 分享”的方式進行輸出。
筆記
在閱讀時,在筆記本上記錄下書中的要點,記錄要點并不是單純的把書中的目錄和粗體重點抄一遍,而應該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煉出書中的重要內容框架,即要點。
這個框架,應該以能夠幫助自己回憶起整本書的重點內容為目標。
書評
我的書評一般會包含這些因素: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我從這本書中收獲了什么
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內容
書中的哪些觀點和技巧,可以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分享
這是檢驗自己對一本書了解程度的最佳方法,如果你讀完一本書,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其與他人分享,那么你對這本書的了解是毋庸置疑的。
總結
每個人的閱讀計劃,閱讀習慣及方法都不一樣。但你要知道必須每天努力一點點閱讀一點點,就可以達到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