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十五年》——大失敗的總記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農業傳統社會的巨大現實引力

? ? ? 《萬歷十五年》一書從小就有耳聞,但苦于沒有機會去拜讀黃仁宇先生的大作。然而,沒想到在之前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高小琴憑借一本《萬歷十五年》讓高書記陷進了她的溫柔鄉。這一情節機緣巧合下又帶熱了一波此書的閱讀熱潮。而我,趕在熱潮消盡前,把這本書讀完了。

? ? ? ? 黃仁宇先生把他的著作稱之為“大失敗的總記錄”,我是深以為然的。在談“大失敗”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本書的標題“萬歷十五年”所代表的歷史意義。

? ? ? ? 明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國歷史上原本是及其普通的年份。但是,要注意的是,在這一年前后,海瑞、戚繼光去世,張居正的改革已經被否定,面對其清算也已經達到高潮,萬歷逐漸怠政……。一些試圖改變現有體制的人都慘淡收場,后繼者渾渾噩噩,無所做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最后一次對中國傳統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也意味著本質為農業傳統社會的封建制度的徹底失敗。而從國外看,17世紀后,西方開始引領世界。可以說,1587年是中西方各自的歷史轉折點,一個開始在世界嶄露頭角,并逐漸統治世界;而另一個走向衰敗,被世界逐漸淘汰。

? ? ? ? 那么,所謂的“大失敗的總記錄”,失敗在哪里呢?為什么會“大失敗”呢?

? ? ? ??第一、文官集團的大失敗

? ? ? ? 明代可能是歷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時代,也可能是最有權力的時代。這是八股文形成并發展到頂峰的時代,這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盛行的時代,這是文官能凌駕于武官之上的時代。本書中,對文官集團的權力作了一個極為精準的描述 “他(申時行)深知我們這個帝國有一個特點: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踐,實施后或成或敗,全看它與所有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1]。

? ? ? ? 這么一個擁有巨大權力的文官集團,說它是明朝的實際統治者也不過分。可為什么要說它是大失敗呢?

? ? ? ? 我們要明白,這么強大的文官集團,實際上是一個極其撕裂的官僚集團。既有死板,不干實事的清流;也有貪婪,但能做事的干吏。而明朝官場的悲劇在于這兩方力量一直處在激烈斗爭中,始終缺少那么一個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張居正算半個,但可惜他死得早,死后,更是遭到了被鞭尸的恥辱。雙方處在這么一個水火不容的狀態中,而從上文可看出,政策自此不能付諸實踐,導致了整個官僚集團的低效率。所以它的目標,也自然是使大批人民處于不為饑寒所迫,即在“四書”中所謂“黎民不饑不寒”的低標準下得以長治久安。如此不做實事,缺乏追求的文官集團,自然在十六七世紀的世界變革中被甩到身后,而中華文明,也自明代起衰落,社會生產力近乎停滯,最終落后于西方文明。

? ? ? ??因此,可以說,明朝的滅亡,代表著文官集團的大失敗;中華文明的落伍,代表著文官集團的大失敗;近現代史的屈辱,代表著文官集團的大失敗。

? ? ? ? 第二,皇權制度的大失敗

? ? ? ? 前面我們說到,文官集團實際掌握了明帝國的控制權,這也意味著皇權的被架空。明朝的皇帝在歷史上真的是很有意思的皇帝,也可以說是很有個性的皇帝。他們大概是中國皇帝史上最不喜歡上朝的皇帝了。前有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醉心煉丹成仙;后有萬歷三十年不理朝政,迷戀后宮群芳。那么,為什么萬歷皇帝不上朝呢?為什么他要讓朝政大權旁落呢?

? ? ? ? 我們可以從黃仁宇先生在書中的幾段從萬歷皇帝的角度的描述中去感受到其怠政的真實原因。

? ? ? ? “多年來 ,文官已經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寶座上的皇帝在處理政務時擯斥他個人的意志。皇帝沒有辦法抵御這種力量,因為他的權威產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中,他實際所能控制的則至為微薄。名義上他是天子,實際上他受制于廷臣。”[2]

? ? ? ? “身為天子的萬歷 ,在另一種意義上來講,他不過是紫荊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權力大多帶有被動性,他可以把他不喜歡的官員革職查辦,但是很難升遷拔擢他所喜歡的官員,以致沒有一個人足以成為他的心腹。他對大臣的奏折作出決斷,可以超出法律的規定,但是他沒有制定法律的力量。官僚之間發生沖突,理所當然地由他加以裁奪,但是他不能改造制度以避免沖突的發生,而且他裁奪的權威性正在日益減弱,因為他被臣下視為燕安怠情。各邊區的軍事問題必須奏報皇帝,但是皇帝自己不能統率兵將,在平日也設有整領軍備的可能。他很難跨出官門一步,自然速談不上離開京城巡視各省。連這一點選擇的自由都沒有,居于九五之尊還有什么趣味?”[3]

? ? ? ? 從第一段描述中不難看出,皇權被架空成了個什么樣子。空架子皇帝萬歷,他所謂的皇權,不過是建立在文官集團實際掌握朝政上的空中樓閣,這是萬歷不上朝的表面原因,非不愿也,實不能也!

? ? ? ? 而第二段描述,則精彩地重現了萬歷的內心世界,從中也可以窺見萬歷不上朝的真實原因——不自由!在權力的使用上,他是不自由的,他不能掌握官員的人事權,他不能掌握最高的立法權,他不能掌握最高的決策權,他甚至不能掌握軍事統領權。其實,萬歷曾經是一個立志要勵精圖治的有為青年,他從小在張居正等名臣的教導下,治國之術早已習得。等到他成年后想真正掌控朝政時,他發現,匍匐在他面前的文官集團像一頭面目猙獰的雄獅,要控制朝政大權無異于虎口奪食。他抗爭過,但敵不過整個文官集團的反撲;他不想爭了,干脆無為而治,可沒想到這些言官得寸進尺,不光要限制他的皇權,還想要管他的一切。深愛的妃子不能立為皇后,疼愛的孩子不能立為太子,喜愛的出游屢被勸阻;似乎他做的一切都是錯的,都會被這個集團所指責。他空有大志和一身抱負,身居這個帝國最高的地位,卻不能發揮出他才能的一絲一毫。我們是否可以感同深受地想想:如果我們是萬歷皇帝,活得這么憋屈,這個皇帝,我們還愿意干嗎?

? ? ? ? 因此,這不是萬歷一個人的失敗,而是皇權制度的失敗,是被文官集團架空這個帝國統治權的大失敗!

? ? ? ? 第三,社會意識的大失敗

? ? ? ? 這一塊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明朝法律被道德代替的奇怪現象。“明朝法令缺乏對具體問題評斷是非的標準,即令有時對爭執加以裁處,也只能引用經典中抽象道德的明目作為依據”[4]。即使連一代清官代表,法令的忠實執行者海瑞面對現實困境時,也只能依據當時的道德來推斷孰是孰非。而長此以往,由于道德的含糊不清,整個社會陷入了極低的運行效率的泥沼中,缺乏一套明晰的法律來維持這個帝國的秩序。

? ? ? ? 其二,就是當時名士李蟄與明朝傳統觀念的抗爭,當然,以李蟄的自殺身亡告終!我總結了兩大抗爭失敗之處: 其一,是追求個人自由與被家族道義責任約束的沖突。這里,要補充一點,李蟄他曾官至知府,是明朝讀書人的典型代表。由于明朝文人的超然社會地位,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下,平民家庭出身的讀書人也就肩負著照顧整個大家族的道義責任。因為,你讀書期間,你的家族為你付出了很多。但是,李蟄非常討厭族人的攀附,逼不得已,經常搬家來逃避族人的騷擾。而他這一行為可以說意味著背叛,自然被當時明朝讀書人所不恥。

? ? ? ? 而第二條,則直接讓他走向了生命的終點。他公然給女子講學,違背了上層社會“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觀念。這一沖突,無疑是致命的,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后果,自然是慘痛的。他被保守派各種攻擊,被曾經的朋友排擠拋棄。似乎,他是當時全社會的罪人。經不住全天下的道德審判,這位“離經叛道的異端”選擇了死亡來解脫。

? ? ? ? 從上文分析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明朝的社會意識是極其保守和落后的,它束縛了人的天性,抑制了人的個性,甚至是湮滅了人的本性。放在現在來說,這樣的社會意識,是反社會的,是注定被歷史潮流淘汰的。而就是這一套社會意識,束縛了中國人兩千年,不銳意進取,而是自我陶醉于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中。因此,這是社會意識的大失敗。

? ? ? ? 最后,再來回答文首的第二個問題?為什么會“大失敗”?正如本文副標題而言:中國兩千多年來農業社會傳統積累形成的強大的現實引力和其他條件的合力作用!

? ? ? ? 以上就是我對《萬歷十五年》的理解,當然,肯定有不足之處。我是從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入手,來品讀本書。本書也可從其他的視角來品讀,比如,從本書對明朝兩任首輔張居正與申時行的描寫入手,來感受在那樣一個制度環境下,在身不由己的條件下,身居高位,如何辦成實事,如何為百姓謀福利,如何讓社會產生變革,如何為中華文明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力量。不過,這樣的話,這本書,可能得在十年后,二十年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價值了。



本文引用內容來源:

[1]摘自《萬歷十五年》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 頁60.

[2]摘自《萬歷十五年》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 頁102

[3]摘自《萬歷十五年》 第三章 世間已無張居正 ? 頁109-110

[4]摘自《萬歷十五年》 第二章 首輔申時行 ? 頁54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