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不贊同一切為了孩子

我當爸爸五年多一點,自從孩子出生,本能的認為要一切圍繞孩子去生活,盡可能的多陪在孩子身邊,盡可能地多盡到父親的責任,這種所謂的“本能”是真實存在的嗎?

真正觸發我思考這個問題是在一次和孩子的對立時,那次我大發脾氣,嚴厲批評了女兒,事后女兒總是把爸爸形容成大狼狗,而且還鄭重其事的對我說,爸爸我不喜歡你變成大狼狗。我當時聽了覺得特別好笑,這孩子形容得多好玩呀,不過現在想來,這么小的孩子,天知道在我對她大發雷霆時,她脆弱的小心靈經歷了怎樣的波瀾。

慶幸的是她還能夠真誠準確地表達她的感受,我想這是和她從小在家庭中獲得的愛和真誠賦予她的一種能力吧。但是作為爸爸真的應該反思這種情況,甚至是警惕。于是我開始復盤自己的經歷以及和女兒相處的一些細節。

坦率地說,復盤之后還是挺慚愧的。因為我發現每次批評女兒都不完全是因為女兒做了一些不合乎我制定的所謂“規則”的小事,比如說光腳滿地跑、執意穿裙子、大喊大叫、任性發脾氣、不理睬大人說話、隨意亂扔東西等等。其實仔細想想在家里這樣玩鬧也并沒有什么大不了,無非是覺得岳父母在,作為爸爸我有管教她的責任和義務,于是對孩子發出指令,在沒有得到回應后,沖突開始升級,開啟了大狼狗模式。

這時候矛盾情況出現了,有時候我會陪著她一起瘋一起鬧不加干涉,有時候我卻會嚴加管教,這里面其實就參雜了情緒的因素,我回想過自己的行為和經歷,有時候在白天工作中狀態良好了,這種好的情緒會延續到回家,于是陪孩子玩的過程中也會特別專注,獲得孩子的認同感就非常高,互動良好;如果有時候感受到疲勞或者瑣碎不快的事,那回到家在和孩子相處期間即使是保持克制,也很容易就被孩子一些略微越格的行為激怒,于是開始了沖突。過去我極力否認自己的想法,她是我女兒哎,何況我都是成年人了,怎么會和小孩子過不去,但是人是無法欺騙自己的,這就是情緒教養的問題,每個人都需要情緒的宣泄,無論是好情緒還是壞情緒。孩子更是如此,在幼兒園的一天,孩子可能會經歷上學遲到,吃飯較慢,游戲不暢,做題不順,上廁所沒拉干凈,和小朋友發生爭吵,甚至是認真努力卻沒有得到老師表揚,這一系列的情形她都可能會有經歷,一個兩個情況她還可以應對,一旦趕上哪一天背運,可能一大堆不開心的事都集中向她襲來,這么小的孩子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不開心,但是這種情緒真的會有疊加,一起事對心思細膩的孩子,可能當時她被其他事情吸引開,但是回到家里她可能就會以種種任性的行為去發泄心中積壓的她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不滿。這時候爸媽沒有仔細傾聽便橫加干涉,很可能就是對孩子心理的第二次創傷。

很痛恨自己為什么沒有早些意識到呢。

所以問題來了,如果爸媽總是標榜自己是一切為了孩子,那么就會出現一種心理畸變,孩子的父母會逐漸迷失自我,總是覺得我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去陪孩子,明明該認真工作時想著要把時間和精力留給輔導孩子學習,明明可以享受二人世界時想著要多陪在孩子身邊一起玩鬧。可是殊不知孩子父母是最好的榜樣,如果不能全身心地認真工作學習,孩子怎么學會集中注意力學習功課,如果不能自由自在享受玩樂時光,孩子怎么能學會獨處和珍惜家人團聚。形式上的陪伴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這種能量的靠近很可能會使孩子怕熱。而父母活出自我,這種快樂和精氣神會讓孩子清晰的感受到,孩子會更喜歡有活力而且發自內心快樂的父母。

祝愿爸爸媽媽們都能快樂生活、認真工作,讓孩子們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能學會取悅自己,分享快樂。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