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 星期五 晴
吃過午飯,跟老公一起去看電影《你好,李煥英》。
之前,在微信朋友圈看了好幾篇相關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看這部電影必須帶紙巾,說有人哭得口罩都會浸濕。
我對影片的內容也有所了解,是導演賈玲對已經去世的母親的一種懷念而創作的,主人公李小玲穿梭到母親李煥英年輕時代而發生的系列故事。
想想,我自己的媽媽去世也已經6年多了,是不是可以借影片懷念媽媽,進一步療愈其中的傷痛呢?
影院內不時傳出陣陣笑聲,這是喜劇性質的電影。
我倒是沒笑出聲來,感覺自己是比較冷靜地在看電影。
女兒穿梭到母親年輕時那個時間點,這是影片的一個創新點。
作為子女的我們,印象中父母就是從中年慢慢變老,越來越老。
很少有人會想到自己的母親曾經也是年輕漂亮的。
李煥英年輕的時候,特別漂亮,又很能干,是人見人愛的漂亮姑娘。
想來,我的母親年輕的時候,也是又漂亮又能干的。
在為母親整理遺物時,我看到了她年輕時的一張黑白小照片,濃眉大眼,頭發烏黑發亮,特別有精神。
那天,我就感覺母親年輕時跟小姨很像。
是的,我印象里有小姨年輕漂亮的樣子,但是沒有母親年輕漂亮的樣子。
想來,婆婆年輕的時候也曾經是個漂亮姑娘,背是挺直的,皮膚是光滑的,牙齒是潔白的。
但我見到婆婆的時候,幾乎已經把40多歲的她當成老人了。
當我們跟著影片內容去想象父母年輕時候的模樣,便多了一份心疼和憐憫。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80年代,我們的父母正當壯年時期。
他們下地干活爭公分,他們跟伙伴們嬉笑吵鬧,他們為命運拼搏,他們為家庭和社會奉獻自己的青春。
他們曾經是那么充滿勃勃生機。
后來,他們成家了,他們養育子女了,他們贍養老人了,他們有做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
他們長白頭發了,他們長皺紋了,他們生病了,他們為家庭瑣事爭吵了。
他們不再朝氣蓬勃惹人愛了。
我曾經對自己的父母有很多責怪,嫌他們能力不夠,沒有為我們創造好的成長環境;嫌他們境界狹小,沒有為家庭的未來拓展平臺;嫌他們不夠相親相愛,老是在無休止的爭吵里度日,害得我一直害怕沖突,害怕爭吵......
走出影院,老公說,有點看不懂的是怎么可能穿梭到母親年輕的時候呢?
時空穿梭只能是發生的想象中的事情,那是因為實在太想念才會有的想象。
逝者已逝,惟愿多憶起彼此曾經的溫情和美好。
生者當好好過每一天,好好對待身邊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