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榮耀與惆悵-行走古羅馬之一

? ? 讀懂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才能真正讀懂過去的歐洲和今天的世界,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的一部《羅馬人的故事》向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西方世界前世今生的窗口,每每翻閱這本浩浩蕩蕩的歷史巨著,我的思緒便飛躍過千年的歷史長河,和古羅馬人一起去經歷帝國的榮耀和惆悵。這次短暫的意大利之行,便是沉迷在古羅馬世界中的一次醉心的行走。


圖片發自簡書App

羅馬斗獸場(Colosseo)又譯作古羅馬斗獸場、羅馬大角斗場、羅馬圓形競技場、科洛西姆;是古羅馬時期最大的圓形角斗場,修建于公元72年-82年間,這里曾經是古羅馬舉行人獸表演的地方,參加的角斗士要與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為止,也有人與人之間的搏斗。根據羅馬史學家卡西烏斯?狄奧(Dio Cassius)的記載,競技場建成時羅馬人舉行了為期100天的慶祝活動,宰殺了11,000只牲畜。舉行人與獸或人與人之間的搏斗表演的活動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現在,這里不再有血腥的格斗與廝殺,當主宰世界的強者開始思考如何保護弱者的時候,人類文明的征途才開始閃現。競技場建筑形態起源于古希臘時期的劇場,當時的劇場都傍山而建,呈半圓形,觀眾席就在山坡上層層升起。但是到了古羅馬時期,人們開始利用拱券結構(拱型)將觀眾席架起來,并將兩個半圓形的劇場對接起來,因此形成了所謂的圓形劇場, 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看臺約有60排,分為五個區,最下面前排是貴賓(如元老、長官、祭司等)區,第二層供貴族使用,第三區 是給富人使用的,第四區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區則是給底層婦女使用,全部是站席。看臺的設計無疑體現了那個時代古羅馬帝國的階層劃分。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古羅馬時期的政體與社會形態........


圖片發自簡書App

君士坦丁凱旋門位于斗獸場和廢墟之間,是為了為紀念君士坦丁一世312年米里維橋戰役的勝利而修建的,是羅馬現存凱旋門中最新的一座。 凱旋門高21米,寬25.7米,深7.4米,建于312年末到315年。兩個小拱門上方的圓形浮雕生動地描繪了這場戰爭的場面。

在凱旋門的右側便是帕拉蒂諾山,它是羅馬的發源地,曾是古羅馬周邊最豪華富麗的地方,據最近的考古挖掘顯示,這里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起就已有人居住。它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由于地勢較高,在此可以俯瞰古羅馬市場(Roman Forum)。 當時的貴族們都想方設法在此造房筑屋,而歷代羅馬君主們更是在此興建奢侈的宮殿。羅馬衰落以后,帕拉蒂尼因年久失修,日漸荒蕪。今天的帕拉蒂諾基本為皇帝圖密善(Domitian)的行宮遺跡而復歸。

說到古羅馬的起源,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圖片發自簡書App

這是威尼斯廣場和羅馬斗獸場之間的一個古遺址。穿行于殘垣斷壁之間,你可以幻想出古羅馬帝國曾經的強盛,歷史的味道深深地散發在這遍遺址廢墟之上,讓我們不禁感嘆歲月的滄桑與惆悵。


圖片發自簡書App

威尼斯廣場位于羅馬市中心的圓形廣場。這個廣場的正面是綽號叫“結婚蛋糕”、“打字機”的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新古典主義建筑。為了慶祝1870年意大利統一而建造的紀念堂,耗時25年才建成。16根圓柱形成的弧形立面是它最精彩的部分,臺階下兩組噴泉寓意深刻,右邊的象征第勒尼安海,左邊的象征亞得里亞海,中央騎馬的人物塑像就是完成了意大利統一大業的維克多·埃曼紐爾二世。建筑物上面有兩座巨大的青銅雕像,右邊的代表“熱愛祖國的勝利”,左邊代表的是“勞動的勝利”。無論日曬雨淋,總有兩名士兵紋絲不動地在這里守護著無名戰士墓。紀念堂右手邊的瑪契羅劇場大街通往科斯美汀圣母教堂,這個教堂很小很安靜,但里面卻有名揚世界的“真理之口”。這是一只古羅馬時代的井蓋,1632年在教堂外墻邊發現的。教堂本身的建筑是在6世紀興建的,以柯林特圓柱和拜占廷風格的鑲嵌畫為裝飾,也很值得一看。教堂前還殘留著羅馬現存最古老的神殿方特納神殿的遺跡。廣場左側是威尼斯宮,這是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哥特式建筑,在威尼斯共和國繁榮時期,這里曾經是威尼斯大使館所在地,因此有了這個名稱。墨索里尼曾經從2樓的陽臺向廣場上擠滿的人群發表了著名的“陽臺演說”。現在這里已經成為匯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的博物館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萬神殿(Pantheon)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筑,后改建成一座教堂。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后者將它更名為圣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最初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該廟由屋大維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為的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公元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才由喜愛建筑的羅馬皇帝哈德良下令重建,并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了“M?AGRIPPA?L?F?COS?TERTIUM?FECIT”的字樣,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阿格里巴建造此廟”。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直到1892年人們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在公元125年左右,才證實整幢建筑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

? 萬神廟的結構簡潔明了,主體呈圓形,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達43.3米的穹頂,是自建成后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頂部有一個直徑8.9米的圓形大洞,用于采光。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采光點,這樣以來光線從頂部泄下,并會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給予人一種神圣莊嚴的感覺,十分適合宗教建筑的本性。穹頂內部還做了五層凹格,凹格的面積逐層縮小,但是數量相同,因此更加襯托出穹頂的巨大,并給人以一種向上的感覺。萬神廟整幢建筑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但是當時的人們能用混凝土澆灌出如此巨大的穹頂依然是一個奇跡。如果用今天的混凝土,必然難以澆灌出這么大的一個穹頂,因為混凝土的張力將無法使它承受自身的重量而坍塌。人們后來得知,古羅馬人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那波利附近的天然火山灰,再混入凝灰巖等多種骨料。然后在建造穹頂時,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然后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巖。另外,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從穹頂根部的5.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5米。

? 萬神廟是古羅馬建筑藝術的結晶,對西方的建筑史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文藝復興時期無數的建筑師們就曾到此取經。這種圓廳加柱廊的設計,被應用在許許多多市政廳、大學、圖書館和其他各種公共建筑物上。比較明顯受其影響的就有法國巴黎的先賢祠、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圓形大廳、哥倫比亞大學的圖書館、杰斐遜紀念館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維多利亞州立圖書館。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這里埋葬的除了維克多?埃馬努埃萊二世外,還包括了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阿尼巴爾?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等人。


圖片發自簡書App

? ? 特萊維噴泉又稱少女噴泉,更為人所熟悉的名字是許愿池。其實“特萊維”是三岔路口的意思,最早這個位置正好是個三岔口。而據傳說公元前19年,一羅馬技師為了幫助一位少女,特意從13公里外將水引入這個地區,這條水道因此被稱為少女水道,之后所建的噴泉也叫少女噴泉。噴泉依波利侯爵宮殿而建,歷時30年于1762年完工。主題是海神尼普頓勝利歸來。我們看到站在正中海貝形戰車上的就是尼普頓,腳下拉車的兩匹駿馬被兩個特里同牽引,左邊的狂放不羈,右邊的溫順安詳,分別象征洶涌和平靜。海神左右各有一位女神,分別代表豐裕和健康。背景墻柱子頂端有四位女神持不同神器,象征四季。會賺錢的羅馬人編了個故事,背朝噴泉右手持硬幣通過心臟所處一側的左肩向后拋出,投一枚硬幣到池中許愿可以再次回到羅馬,重復同樣動作投兩枚許愿將有艷遇,投三枚許愿則愛情夢想成真。這小小的水池不知裝載了多少人對于愛情的期許,時光飛逝,等待也會白頭,比絕望的愛情更無情的也許是時光。它融化掉一切現世的愛恨情仇,終結掉一切,讓波濤洶涌歸于平靜安詳。只有這些精美的雕塑,千百年來俯瞰眾生的歡喜哀愁卻沉默不語。

旅游小貼士:

1.羅馬地鐵圖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2007年1月23日 8點15分,意大利。我們乘坐中巴車,開始游覽斗獸場、威尼斯廣場、古羅馬廢墟、萬神殿、許愿泉和...
    高安讓閱讀 249評論 5 6
  • 青春很短 女人的青春更短 經不起揮霍 過去到眼前 一瞬間嘴角就下垂了 張愛玲最愛描述女人 中年 很憔悴 還打扮著 ...
    龍青閱讀 302評論 0 5
  • 薇薇長大了,她找到了一個不錯的人家,不久就結婚了,王琦瑤在幫薇薇辦置婚禮嫁妝的時候恍然如夢,薇薇真的要出嫁的時候她...
    hanxuerping閱讀 283評論 0 0
  • 我從眾多的公眾號里都能與你相遇,相約,證明我們是有緣的。(任何人都會與錢有不解之緣) 說實話起初從公眾號里遇到他,...
    次弟花開閱讀 180評論 0 8
  • 深深記得有句很火的話“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盡管被很多詬病邏輯混亂,我依然喜愛不已。 ...
    森米羊閱讀 113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