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在意白色封面上,一個簡單的羽毛圖案是怎樣。重要的是安伯托·艾柯所記述的小記事之一《誤讀》。光看目錄就能夠讓人眼花繚亂,這本書確實讓人產生了不少思考。
艾柯一個細致入微的作家,從《玫瑰的名字》開始,就能知道這個作家非同凡響。他能夠將虛構現實化,他用嚴格條令來約束自己的行徑,對于每一個文字和場景化,都必須做到真實。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從桌子到桌子的距離,是五步還是六步,從桌子到人的一端是七步還是八步,他都會一一求證,并做出相對應的表述。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連樓梯的階層,都能一一告訴你,從第一階到第N階之間的故事。
《誤讀》這本書,一共分為十五個篇章。從多個角度進行事件闡述和表明。用艾柯一貫的寫作作風來詮釋這個目錄就是:乃莉塔、碎片、蘇格拉底式的脫衣舞、很遺憾,退還你的......、新貓的素描、天堂近訊、那東西、波河河谷社會的工業與性壓抑、大限將至、給兒子的信、三篇古怪的評論、發現美洲、拍自己的電影、邁克·邦焦爾諾現象學、我的夸想。這已經把整個目錄,赤裸裸地羅列出來。
這本小記事中,充滿了各種名著和經典,亦有那些仿諷性、引用性。諸如《乃莉塔》就是仿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同時作者也在主人公名字上做了一番文章。艾柯的博學與直接簡直高不可攀。他信手拈來的文本,多得幾乎快裝不下這本窄小的書本。隱喻性,也是他常用的技巧,還好有譯者的備注與解釋,否則光從典故和引用中,我們就得看上大半天。
這是一本很薄的小書,不過兩百來頁,但也絕非是一個下午能輕松對付的。里面充斥著艾柯最“嚴格”的批評和指點。對于某些經典書稿的品讀,有其獨特的艾柯思想。見鬼去吧,那些顛三倒四的文字,實在太不容易理解了,但顯然,這并沒有摧殘人們閱讀它的樂趣。
一個愛上“老婦人”的年輕人,這是多么反常態的一件事,艾柯也這樣想,所以有了“乃莉塔”。
“碎片”中的記憶,讓我把秘密圖書館這樣的字眼給保留了下來。我喜歡這篇文本。
“很遺憾,退還你的......”的文章。里面講述了艾柯在審稿過程中給的報告文,里面點評了包括《圣經》、《奧德修記》、《神曲》、《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泄露隱情的寶石》和《修女》、《朱斯蒂娜》、《堂吉坷德》、《約婚夫婦》、《追憶似水年華》、《實踐理性批判》、《判決》、《為芬尼根守靈》等作品。作者點評得面面俱到、體無完膚,這些經典都被退回去了。
“新貓的素描”這就是那令人惶恐的精細?!皬奈葑拥囊唤堑阶雷樱?步。從桌子到后墻,5步。桌子對面有一扇開著的門。從門到你鎖在的那個角落,6步......”慢慢領會艾柯的精細與微妙。這篇強勢構建了一個房間地圖,并伴隨貓產生的故事。
“天堂近訊”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一個記者的尸體,報社證實他是被派到某地執行特殊任務,但該報社拒絕透露任務的性質。國務院發布了新聞封鎖條令。然后隨著這個謎團展開了一系列故事。
“那東西”我無法訴說這個故事有多么精彩,但看得我心驚肉跳,尤其是最后的結局,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波河河谷社會的工業與性壓抑”一些假說、遐想、現象悖論、對歷史和社會經濟的解讀。
“大限將至”關乎邏輯與藝術。
“給兒子的信”我們無法想象,艾柯竟然能在這里用一整頁來從頭到尾的來描寫武器,他給兒子的反常規指導,也令人印象深刻。
“三篇古怪的評論”的確很古怪,先是對文化浪費與社會浪潮、審美消費等做了一個評點。其次是論《女性家庭雜志》,最后評點了D.H.勞倫斯的《查特萊夫人的情人》。
“發現美洲”這是一篇訪談性文章,講述了幾個人在用自己的觀點對發現美洲進行觀點闡述和表達。
“拍自己的電影”,艾柯用大篇幅的文字,描寫了電影腳本以及可變化的索引。
“邁克·邦焦爾諾現象學”毋庸置疑艾柯評點了一種“抄襲”的現象,麻醉劑這一詞怎么樣。
“我的夸想” 關于藝術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的畫像遭到嘲笑重新復制的一種虛構努力,艾柯評點了一些書籍,并進行了分析、假設。
好吧,我想我用了太多篇幅來描寫,實際上沒必要將目錄一個個都寫出來,但為了讓你更了解這本書,我想我還是有必要大概的寫一寫,它們都是些什么玩意兒。感興趣的人,定會主動去了解。艾柯在每一篇里,都穿插進了一些引人深思的話題,諸如年輕人愛上老婦人的倫理問題,關于圖書保存的歷史性問題,哲學經濟學等相關問題......
如果,你喜歡寫作,興許你和我一樣,能從里面看到艾柯的幾條對我們的教誨。小記事,大思考。我還沒徹底將它們讀懂,有時候,我只是覺得我會不會是“誤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