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系列(三)

前面介紹了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內(nèi)容,今天的內(nèi)容是王陽明的“四句教”。

四句教是王陽明心學之綱,也是王陽明心學非常重要的部分,四句教的內(nèi)容是: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為什么說四句教對王陽明心學如此重要,因為它體現(xiàn)了王陽明的核心思想。“無善無惡心之體”是他的世界觀,“有善有惡意之動”是他的人生觀,“知善知惡是良知”則是他的價值觀,而“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論。

世界觀:無善無惡心之體

世界觀,簡單地講,就是每個人對世界怎么看。其著眼點是物質(zhì)和意識、思維和存在的關(guān)系。

自人類歷史發(fā)展以來,出現(xiàn)了很多關(guān)于世界觀的爭論,為大家所熟知的有唯神論、唯心論、唯物論。而王陽明的世界觀獨樹一幟,既不唯神,也不唯物,也不唯心,只唯良知。

王陽明主張心即理,心外無物,萬物一體,心的本體是無善無惡的,所以作為萬物的世界自然也是無善無惡的。

這是王陽明的世界觀:天地萬物無善無惡,我們對待天地萬物的態(tài)度也應(yīng)該是無善無惡。

人生觀:有善有惡意之動

所謂人生觀,直白地說就是,你的人生應(yīng)該是什么樣的,你應(yīng)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從古到今,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人是不平等的,人應(yīng)該分三六九等,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而王陽明卻說:人人皆有良知,圣人之學,就是致良知,只要肯致良知,就和圣人無異。

換句話說:人人皆可成圣賢。既然大家都可成圣賢,那人人就是平等的。

這就是王陽明的人生觀:要自信,人人都是平等的;不可自傲,因為人人都是平等的;你不比別人差,也不比別人高明。

但是如果我們的良知被習氣所染而遮蔽了,那我們心發(fā)出的意就有了“善惡”,有了善惡,卻不為善去惡,那你的人生觀也就有了善惡。

解決它的方式很簡單:就是致良知。通過致良知來光明我們的良知,這樣才會有正確的人生觀。

價值觀:知善知惡是良知

在價值觀方面,我們中國人受儒家的影響很大。儒家講:“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也就是主張:有條件,就貢獻才能給社會,沒條件,就保全自己和家庭,等待和忍耐。

王陽明心學的價值觀也是建立在儒家之上的,他的價值觀只有三個字:致良知。

王陽明把良知抬高到無與倫比的地位,他認為良知是心的本體,是人之為人的唯一尺度。

王陽明說,良知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知是非善惡的一個東西,人人皆有。不僅好人有良知,惡人也有良知,只是惡人的良知被遮蔽了,就像烏云遮蔽了太陽,但是太陽始終還在。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知是非善惡的良知,人人心中都有完美的核心價值觀。

方法論: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不僅有自成一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他還有方法論。王陽明說:“這個世界應(yīng)該是萬物一體的世界,所以我的方法論就是’為善去惡’。”

實際上,王陽明在方法論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他提出了很多方法,這些方法既是為善去惡的理論,也是我們學習心學的工具。

01 四句誡

四句誡是指王陽明的《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為弟子們立下的訓(xùn)誡,它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學、改過、責善

立志,就是學做圣賢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要有致良知的志向。

勤學,就是要學得勤快。勤學與立志息息相關(guān),因為凡是學得不夠勤快的人,一定是因為所立之志還不夠深切。王陽明所說的勤學,不僅是知識,還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一種光明良知的過程。

而光明良知的過程,就是改過。我們常常被習氣所染,心靈上就會產(chǎn)生許多毒瘤,比如好色、好物、好名,而全心全意祛除毒瘤的過程,就是改過,就是致良知。

改過之后就是責善。立志、勤學、和改過是針對自己,責善則是針對別人。所謂責善,就是要別人向善。別人有錯,要盡心地勸告別人向善,要盡自己忠誠愛護的心意,盡量用委婉曲折的態(tài)度,使對方聽到它就能夠接受,進而改過向善。

02 靜坐

靜坐是王陽明心學的一個重要的方法論,王陽明的靜坐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自己的心空下來。

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好色、好物、好名等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這些私欲不要緊,現(xiàn)在我就把它滅了,斬釘截鐵,絕不姑息。

當然,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欲不放,還要想天理,仁、義、禮、智、良知,這些都是天理。在腦海中不停地過這些畫面,時間一久,心胸自然開闊,必有浩然之氣貫注其中。

除了以上兩個步驟,靜坐時還有兩件武器,那就是:誠意和慎獨

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xiàn),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我們在靜坐中,揪出一個私欲,馬上克掉它,這就是誠意。

慎獨的原意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于自律。而我們靜坐時就是慎獨的時候,其實就是要求加強自我管理。

如果在靜坐的過程中沒有誠意和慎獨,那不坐也罷。如果一個人不能通過靜坐誠意和和慎獨,那他就無法光明良知,自然就不能知行合一。

03 事上練

“事上練”是王陽明心學的頂級方法論,它不是陽明心學的補充,而是和陽明心學理論息息相關(guān),渾然一體。

事上練就是在事上磨練。通俗地說,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復(fù)雜的具體事務(wù)中鍛造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做到動靜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沉著冷靜,正確應(yīng)對,最后進入“不動心”的境界。

也就是說,“事上練”的核心就是練心。就像磨刀一樣,你的目的是讓心這把刀鋒利,而不是做事這塊磨刀石鋒利。事上磨練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恰到好處,不可過分。

因此,王陽明心學其實是主張做事、主張出世的學說。它鼓勵大家要到人情事變上去練心。喜怒哀樂是人情,富貴、貧賤、患難、生死是事變,事變也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變上致良知,就是最好的練心。

生處富貴,自然歡喜,但不可大喜若狂;生處貧賤患難,自然悲哀,但不可哀傷欲死;遇生死,自然惶恐,但不可嚇得六神無主、失魂落魄。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發(fā)生問題,然后解決問題的過程。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不論遇到什么樣的人生境遇,遇到什么樣的事,我們都不應(yīng)該放棄,而應(yīng)該把它當作磨練自己的機會,在事情和問題中致良知,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強大

End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

  • 薦 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
    晨峰_02c6閱讀 1,252評論 0 3
  • 薦 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
    晨峰_02c6閱讀 672評論 0 0
  • 薦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
    蕭蕭a閱讀 470評論 0 2
  • 薦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
    爬山虎1979閱讀 1,607評論 0 2
  • 薦語 關(guān)于王陽明先生,我們在《王陽明》大傳里做了詳細的介紹,我們知道他被譽為我國歷史上二個半完人(孔子、王陽明、曾...
    威然的自由之路閱讀 987評論 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