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才剛剛開始:馬云內部講話2.0》,收錄了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間馬云在企業內部的講話精要。那時,淘寶商城(即現在的天貓)剛開始從淘寶分拆出來,云計算也才起步不久,菜鳥物流還在與合作伙伴的協同認知階段,至于互聯網大金融(螞蟻金服)計劃可能尚在襁褓之中(那時只有支付寶,且書中馬云沒有提及)。此外,那時的阿里,論收入市值等,也比不上百度。因此站在現在這個時間段(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來看當時馬云的內部講話,你會發現馬云的很多想法、決定和布局所帶來的效果和影響是相當巨大的(今天的阿里系,整體及市值已經遠遠超過了百度)。因此,這本書對于了解馬云的戰略思想和管理理念,比起很多無中生有的資料和空穴來風的不切實際說法,真誠得多。
當然,書中只能是公開能公開的,經過內部人員和編輯篩選過濾后的內容,而非馬云內部講話的全部實質。不過,對于想了解馬云的思想并且希望向他學習的人而言,這本書向我們這種外部讀者展示了一個真實的領導者在企業經營、內部決策及互聯網大環境的生態化思考諸方面,所體現出來的判斷力、戰略力和在創業的不同階段內心對于商道和原則的堅守。
華哥試著把這本書中一些有價值(當然是華哥自己判斷的)的內容分類摘錄如下:
一 擁抱變化——組織的變革和升級
協同不是新人老人的問題,是組織一詞本身的問題。
如果你是企業管理者,協同就是管理者的工作,這是你這份工作的樂趣所在,你必須為之努力。
企業制度基于文化。在健康、良好、持久、真正的中國本土文化上建立價值體系和干部組織管理體系,產出人才,這也許是阿里巴巴可持久發展的東西。
組織一定是靠共同的使命團結起來的。團隊的理想是這個團隊所制定并要達到的共同目標。
二 企業的管理運營及戰略
什么叫創新,就是認真地玩。
企業做大做小都是結果,做好企業才是我們的目標。
企業運營到一定程度,或讀書到一定程度,學的都是哲學。懷疑不懷疑,用與不用,在于度的把握,高手和低手之間的區別就在于度的把握。
慢中的運動和運動中的慢,是太極拳中的道理。一個企業也應是這樣,領導者要控制節奏:懂得什么時候該動,什么時候不該動。
創業者是一種精神,永遠打不垮的精神。
客戶要的是什么?客戶要的是體驗。產品要的是價值。公司要的是對社會的貢獻。這三者做好了,企業一定會好。
金庸小說是對儒釋道最通俗的解讀。我在公司里面倡導儒釋道的一個思想就是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中庸的“中”我理解是一個動詞,是中,是打中的中,是最恰當的時刻和位置,黑白交集之點。
戰略得基于愿景。不是說明年的戰略是什么,那不是戰略。
贏在細節,輸在格局。
三 企業文化建設和遵守商業規則
阿里人很簡單,堅持原則!不破底線,公司價值觀和使命是底線。
底線在公司內是價值體系,公司外那就是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國家是用正氣來管理的,何謂正氣?那就是公正,透明,穩定。以奇用兵,對付敵人是用智慧的,奇乃智也,對自己的員工用智慧,那是胡扯。
四 人才理念與員工成長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用人疑,不是疑對方的人品如何,而是對能力的懷疑。如果用人不疑,對方有可能沒有能力做好要做的事情,也有可能會無視企業規則,亂來捅漏子(這段斜體的內容是華哥自己加入的理解)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最重要。
人一定要撞過幾次墻才知道磚頭是硬的,要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
每個人必須為自己所干的事情找到快樂的方向,要有樂觀主義精神。
人一輩子就是一個旅程,不過3萬多天,我們得開開心心的。
五 認識自己
如果我沒有在十三四歲開始到西湖邊上學英文,跟老外交流,就不可能有我今天對西方思想的理解。
我和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的區別在于,他們是做他們的學問,我們是用行動改變世界。
……當然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內容沒有摘錄,因為華哥看書的時候就只對這些做了標記,有些章節甚至根本沒有做標記,因為有時手中沒筆,怪我咯!
在馬云的內部講話中,馬云認為,商業帝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追求商業生態更加重要。當然,華哥知道馬云做的都是平臺,平臺自然是追求生態化(萬物共存)而非帝國化(強制和征服)的。不過這個思想對于企業經營者來說,是不是可以借鑒用來幫助自己的企業轉化原有固化的競爭思維呢?
馬云喜歡金庸,跟著馬云創業的“羅漢”們和高管們,都有一個金庸小說的人物外號,像馬云給自己起的外號就叫“風清揚”——儼然一個世外高人模樣。當然,我想這并不是追求好玩,而是馬云從金庸小說中讀出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文化,并結合在企業經營管理上。同樣馬云也練習太極,從太極中感受虛實、陰陽等變化用于企業運營管理。
我想在若干年以后的管理學課堂上,馬云會被以管理大師的身份被講述。因為很重要的一點是:馬云的管理思想是中西結合并成功實踐過的。
今天馬云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極大的成功者,很多人甚至把他當作神一樣地來看待。但是通過讀《馬云內部講話》,應當了解在光環的背后,他是一個真誠而務實的人。作為一個有著幾萬名員工的企業領導者和掌舵人,在他面對企業轉型和內部修正時,那種反復思考所帶來的精神折磨,那種糾結于內心的焦慮和判斷,不是誰都能夠輕易承受的。我想,如果換作我處在他的那個位置,我的內心會是崩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