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吞大象,西班牙皮薩羅的168人是如何征服千萬人口印加帝國的?

皮薩羅征服印加帝國

《槍炮、病菌與鋼鐵》這部書吸引我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它是由生理學教授寫成的歷史著作;二是它認為導致90%的印第安人的死亡的原因是病菌而非西方人屠殺。三是它揭示了百余西班牙人征服千萬人印加帝國的原因,而這一點也是我最感好奇的,本文結合這部書對該事件做簡單的梳理和總結。

《槍炮、病菌和鋼鐵》書影

自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更確切地說是他的船隊與美洲人相遇的那一刻起,美洲的原住民就開啟了萬劫不復的噩運歷程。其中最為吊詭的事件就是1532年卡哈馬卡之戰——西班牙的皮薩羅率領168名烏合之眾,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沒有任何后援的情況下竟然生擒印加帝國皇帝阿塔瓦爾帕,該皇帝身處擁有數百萬成名的帝國中心,有8萬多軍隊的團團護衛,竟在幾分鐘內被俘虜,并在交出了一屋子黃金贖金后被處死。整場戰爭的過程和結局令人覺得匪夷所思,螞蟻為何能吞掉大象呢?我們不防大致還原一下整個戰爭的過程。

卡哈馬卡之役

1532年11月15日,西班牙的皮薩羅總督通過對俘獲的印第安人嚴刑拷打,已經獲知了印加帝國的皇帝阿塔瓦爾帕正在卡哈馬卡的消息,并與當天抵達了印第安人的營地,連綿不斷的帳篷讓西班牙人陷入了恐懼。次日,皮薩羅欺騙印加皇帝的使者說,自己渴望皇帝來此并會以兄弟相待。可是送走使者后,他立刻開始周密部署:將部兵和騎兵都一分為二埋伏在廣場周圍,同時令幾個步兵帶著喇叭和小炮進入廣場上一個小堡壘,隨時聽候命令發出進攻信號。

而我們的印加皇帝阿塔瓦爾帕呢?真是形式主義害死人哪,從中午到下午先后有七撥隊伍陸續向廣場集結,先是2000人的清掃工,接著是三群舞蹈演員,接著是抬全套金銀行頭的隊伍,80個領主抬著這位不可一世的帝王,后面又是高級酋長和唱著歌抬著金銀的印第安人,整個場面比奧運會開幕式壯觀多了。西班牙人哪見過這場面啊,當場就有嚇尿了的。

西班牙人生擒印加皇帝

戰爭導火線相當簡單,當阿塔瓦爾帕把西班牙修士呈遞的十字架和圣經扔掉后,皮薩羅立刻發出信號命令發炮吹喇叭,手無寸鐵的印第安人成了隨意被屠戮的羔羊,槍聲、喇叭聲和馬身上縛著的響器聲使印第安人陷入巨大驚慌;步兵用鋒利鋼刃攻擊,騎兵策馬撞擊砍殺,印第安人徹底崩潰。乘亂七八個騎兵撞翻了皇帝將其生擒,擒賊擒王發揮了巨大擴散效應,整個山谷成為了恐怖的死亡海洋,自相踐踏擁擠一直延續到夜幕降臨。是役西班牙人竟然以零傷亡殺死近7000印第安人,自相踐踏死者達4萬人,帝國的高級首領顧問全部被殺。

血淋淋的戰爭現場展示在我們面前,我們最想知道的是為什么。

一、從深層而言是由兩地文明差異造成的。我們很難講兩種文明孰優孰劣,只是說確實不同。印加帝國雖然有燦爛的文明,但由于這塊大陸長期與歐亞隔絕,形成了她的獨特文明特色,沒有文字,沒有輪子,沒有大型的馴化動物,最能載重的也只能是羊駝(草泥馬)。而歐洲國家集中統一的行政組織和文字。行政組織為遠航提供資金,建造船只,配備人員。文字使西班牙人了解海外動向,集中眾人智慧,準確地搜集信息和傳遞情報,把握了戰局主動權。而與之相比,印加帝國對西班牙則是一無所知,阿塔瓦爾帕稀里糊涂地走進了皮薩羅精心設計的圈套。

大航海時代歐洲多桅多帆船

二、輔助原因是病菌,準確地說是一場天花流行。天花是由西班牙移民帶到美洲的,具有免疫力的入侵民族把疾病傳染給沒有免疫力的原住民。它殺死了印加帝國的上一任皇帝和太子,導致了為爭奪帝國皇位而展開的內戰,雖然阿塔瓦爾帕在戰爭中勝出,但是國力因天花和內戰大為削弱,為西班牙入侵造成可乘之機。

深受天花折磨的印第安人

三、直接原因是軍事技術差異造成的。通過戰爭過程我們看得非常清楚,歐洲的軍事技術是以槍炮、鋼鐵武器、鋼制盔甲和馬匹為基礎的,而印加軍隊使用的是石頭、青銅棍、木棍、狼牙棒、彈弓和護身軟墊之類,他們更沒有見識過騎兵。 從一個側面看來就像凡人與天神在作戰,他們分屬于不同的物種,印第安人雖然人多但毫無戰斗力和抵抗力,反而因戰場偏于狹小而致自相踐踏。

熱兵器代表火繩槍

這種差異還引發了心理上的災難。美洲土著對馬和步槍聞而未聞,驚慌失措導致了不戰而潰,自相踐踏,傷亡慘重。例如皮薩羅部隊只擁有十幾條火繩槍,作戰效果極差,但是非?;H?。這種恐懼心理,繼而擴散到更多的部族,使他們的土著盟友相信,抵抗是無濟于事的,他們應該和勝利者站在一起而非無謂地抵抗。于是皮薩羅的168人團隊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最終瓦解了擁有千萬人之巨的印加帝國。

說完此事本末緣由,筆者舍卷而思,試想300余年后英人已號稱不列顛帝國,擁民主君憲政體,挾工業革命之優,憑堅船利炮之厲,僅靠數千軍士即敗我三億之眾帝國,迫我割地賠款開埠通商。此后百年,我國風雨飄搖,神器幾至傾覆,與印加命運何其類也!然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文化積淀,危機關頭,睡獅猛醒,西學東引,奮力抗爭,終獲民族獨立,現崛起復興之勢勢不可擋,實乃炎黃兆民之幸也!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