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學生,主要內容包括知識、德行、忠誠和信譽四個方面。

其中,文是歷史文獻;行是道德履行和政治實踐;忠和信是道德實踐者具體的道德人格修養。在孔子教育學生中,這四個方面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當然,隨著時代的拓展,一些內容也在改變,但是具體的內核并沒有改變。

學術讓人專注。歷史文獻是一種學術思考,是對整個人類故事的總結反思。實質是種學術研究。學術讓人脫離無聊,減少精神上的匱乏。無論是昆蟲研究,還是化學分子分析,或者電磁波的驗證,經典學術問題拓展了人的視野,讓成長的人一生都有可以思考的問題。

沒有學術精神,無法探求真知。真知存在明晰思路之中,在刻苦求知路途之終點。

叔本華認為:“在青年時代,一個思想卓越的人就已經著手為自己那獨特的認知、原始的基本觀點積累素材,亦即為自己注定要給予這個世界的奉獻做收集功夫。但是必須假以時日,他才能成為這些素材的主人。據此,我們發現,一個偉大的作家通常要到了大約50歲才能創作出鴻篇巨制。”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素材收集變得更加容易,也導致了很多少年天才、青年才俊。

實踐讓人明晰。有人說,我的一生都在實踐,可是實踐沒有認識飛升。還有很多讀書人,懂得很多生活的道理,依然不能很好度過這一生,原因遇到困難“兩腳書櫥”就退回到書本,正如《圍城》中對方鴻漸的評價:你不是一個壞人,但是毫無用處。

實踐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面對問題的時候,知道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只能解決很少部分問題,必須割舍。

真正的實踐是下沉的實踐,是脫去衣服的游泳,而不是淺嘗輒止,凡爾賽式樣的炫耀。

忠誠讓人得道。沒有信仰,人會在世俗中迷失,沒有忠誠的認知,人仿佛在亂花中的彩蝶,只能在迷茫中逝去。

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一的一種解釋就是忠誠。

信譽讓人可信。建立信譽是一個長期久遠的問題,信譽又是一個很容易粉碎的東西,很容易就被不符合的言行徹底打碎。

文解決的是學術文化和學術思想問題,行解決的是道德和政治實踐問題,忠信解決的是培養良好的人格和道德問題。

書本知識、社會實踐和道德修養是現代應該具備的要素,要提醒自己,做一個完善的人,需要沉淀,關注主要的問題。

尼采認為:“真正的教育家就是把你存在的真正和本來的含義與基本材料揭示出來——這些東西是無法通過教育而改變,要了解這些東西是很困難的,因為這些內在和基本的東西被牢牢禁錮著。教育家就是為你解除這些禁錮,除此以外,再也沒法為你做更多的事情,這就是教育的秘密所在。”

所以,孔子老人家真是教育家。當然,你也要成為自己的教育家。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通過簡信或評論聯系作者。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