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第三世界”,5個即將消逝的鄉土建造技術

近年來,“第三世界”逐漸走入大眾視線,在智利建筑師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獲得2016年普利茲克建筑獎后,業內紛紛熱議,今年的獎項是否會頒發給非洲建筑師。

而在不為人所知的“第三世界”一些傳統的鄉土建造技術正在高科技的浪潮中逐漸消逝。

鄉土建筑可以說是“人民的建筑語言”,是伴隨著其民族、區域和地方的方言的。

——保羅·奧利弗(Paul Oliver、《世界鄉土建筑大全》作者)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現代建筑技術迅速擴展,“身份和文化活力的喪失”,使得傳統建筑語言漸漸被忽視。這一現象最近被《建筑評論》雜志描述為“全球通用建筑潮流”(a global pandemic of generic buildings)。

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鋼、混凝土和玻璃作為高品質的建筑材料,而諸如土坯、蘆葦或泥炭等鄉土材料常常與不發達聯系在一起,大量的建筑的和文化的知識正在消失。

01-“洞穴藝術”特制混凝土-Gurunsi部落,布基納法索

?Flickr user carsten_tb licensed under CC BY-NC-ND


在布基納法索的Gurunsi部落,巖畫藝術仍然非常活躍。當地建筑所用的材料是一種當地特產的“混凝土”由曬干的粘土、土壤、稻草和牛糞兌水后用雙腳踩踏攪拌而成。

這種材料在硬化后強度很高,形成一種類似陶瓷的表面質感,具有防風防雨御寒隔熱等效果。

利用這樣的材料,當地居民會在房子外墻上精心制作各種包含特定含義的幾何圖案,同時,當地婦女每4-5年會用這些壁畫對建筑物進行重新裝修,例如耕地、草垛或編織襯衫的圖案。

每個建筑都是不同的,反映了居民的個人品味,導致一個富有豐富的各種藝術和文化表達的村莊。

02-三天架起的蘆葦屋-Tigris-Euphrates沼澤地,伊拉克

? Flickr user davidstanleytravel licensed under CC BY 2.0


全世界對位于伊拉克的Tigris-Euphrates沼澤地知之甚少,該區域曾經有一段時間面積超過9000平方英里,是威尼斯和弗羅里達大沼澤面積的總和。人們在該地區連續居住了5000多年,高峰期時它是50萬“Marsh Arabs”或“Ma’dan”人的家。

沼澤地大量的蘆葦,成為Ma'dan人建造房屋的材料。他們將蘆葦捆扎在一起,形成柱子、拱門和墻壁,蘆葦屋可以在短短3天內架起,不需要任何的釘子和木頭。這些房屋雖然材料和結構非常簡單,但在適當維護下可以使用長達25年。

不幸的是薩達姆·侯賽因的統治期間,“Ma’dan”人被政府視為恐怖分子或國家的敵人。沼澤地被排干,大部分的“Ma’dan”人別無選擇,為了找到足夠的食物,開始遷移。到世紀之交,他們的人口從50萬,下降到大約1,600。

現如今政權垮臺,水壩被破壞,沼澤恢復到其原始大小的50%,“Ma’dan”文化或許又有了再生的機會。

03-城市供水系統ab-anbar的結構“轉移”-伊朗

? Wikimedia user Zereshk licensed under CC BY-SA 3.0


直譯為“儲水”的波斯語ab-anbar,曾經是向伊朗城市供水的水箱系統。地下蓄水池有時下降到地面以下20米,水池上方的穹頂可以防止水的蒸發和任何污染。

這些蓄水池是用含有被稱為“sarooj”灰漿的磚建造的。一種名為“Badgir”的通風裝置將空氣向下引入水箱為水降溫,并防止在穹頂上形成冷凝。在沙漠中這種結構是非常有價值的,它也經常被整合到如清真寺等其他被高度重視的建筑中。

然而隨著現代管道的引入,ab-anbar已經開始趨于消逝。現在,它們大部分僅存于旅游景點中。

04-懸崖上的多貢人-馬里

邦賈加拉最突出的地形是懸崖和沙土高原,邦賈加拉懸崖,又稱為“多貢人之鄉”(Land of Dogons),一個包括了289座土坯房屋的村莊坐落于此,房子中包含了住宅、糧倉、圣壇、神殿和集會廳。

這一村莊現在仍然保留著許多悠久的傳統如面紗、集會、祭祀儀式等。正是這些建筑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的價值,以及優美的風景,使邦賈加拉高地成為最具西非地質地貌特征的地方之一。

盡管這里有百年歷史所對應險惡地形的建筑知識,但多貢人面對的社會環境卻不可避免地被城市化了。不僅導致了本土建筑和相關知識的減少,同時也“污染”了環境,被迫融入了旅游和其他價值體系。為了保存現有的場地,邦賈加拉于1989年被列為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05-低價高效的泥屋:Mugsum-喀麥隆

在水泥結構發明的百年之前,Mugsum 泥屋就因其低價高效而聞名遐邇。

Mugsum 當地的人們利用場地上大量的葦草建造家庭房屋。其剖面為倒置懸鏈線的穹拱實現結構上的最優,在使用最少材料的情況下得以承受最大的荷載。

為了建造9米長的拱券并對其進行維護,土包表面上凸出的倒“V”字形紋理可供人攀登,這樣的處理也為房屋增添些許裝飾元素。

與土耳其的哈蘭房屋相似,Mugsum 的房屋在屋頂上也有開孔,作為煙囪以及洪水來臨時的逃生出口。

但不幸的是這一切都改變了,泥屋已經過時,這種建造方法也因此大量減少。

這些存在于消逝中的鄉土建造技術,逐漸被高速發展的科技遠遠拋在后面,但這些技術身上擁有的閃光點,不應被現代社會遺忘。只有傳承,才有希望。

參考資料:重新發現夯土——ETH 建筑學院建筑與構造教研室“夯土工作坊”課程的教學與研究,2014年第3期,時代建筑;ARCHIDAILY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