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東西終要去尋找

我的一位閨蜜是個絕對的向上向善的好青年,大學畢業以后就投身到了環保公益組織。幾年后由于成家養娃的一些現實原因,回到了老家,考上了政府部門,過上了朝九晚五的體制內生活。

她是個對工作極其負責的人,那種負責帶著一種使命感,任何事只要覺得自己可以做到,絕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推脫、耍滑,在她的心里如果那樣做了,比揍她一頓更讓她難受,甚至有時候因為不愿意參加飯局而撒個謊,都會讓她的道德上背上極大負罪感。

就是這樣一個她,前段時間透露,她想要辭職,因為她覺得現在做的不是她想要的,她依然覺得投身環保事業是她最想做的事。

不過她也同樣承認,有很多事情,在體制外呼吁再多,也不如體制內的影響力產生的效果直接。只是,現在她覺得工作崗位上的那種無奈壓迫得她有點喘不過起來,在未來發展上,她也看不到自己的希望。

我勸她一定慎重三思,說了我的三點理由。

第一,經濟來源很重要。當初為什么要回來和這個有著直接關系,當初存在的問題現在依然存在。

第二,離開體制內真的能夠讓你發揮比現在更好的作用去推動你想做的事嗎?

第三,如果你離開了,只怕不會有比你更負責任的人去承接你的崗位,去發揮崗位價值。那體制內只能是少了一個有公德心的人,多了一個敷衍了事的人。

我真心覺得,體制內應該多一些像她一樣有使命感的人。

有太多人不知道自己為什么工作。

曾經就這個問題,我也拷問我自己。

對于我來說,工作究竟意味著什么?它帶給我的認同感、成就感究竟有多少?

我的答案是,最起碼它為我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不論其他,單憑這一點我就應該對工作負責。當然,繼續尋找認同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不應該只是謀生的方式,它應該被賦予更多的價值,尋找到崗位上的認同感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有意義。

我打心底里佩服那些有夢想、有執念的人。

這樣的人在提醒著我,總有些東西要高于現實生活中的功名利祿、油鹽醬醋。總有些人敢于為了夢想去沖擊世俗的藩籬,找尋高尚的東西。

這樣的“另類”常常不受世人的歡迎,往往會被嘲笑、被差別對待,但是這樣的“另類”因為執念而內心充實。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與眾不同”。

不是每個人都能一直堅持“與眾不同”。

大多數的我們脆弱地不堪一擊,在被眾人質疑后,變得質疑自己,放棄自己,改變自己。

我們常常對身邊的一些負面事件深惡痛絕,卻在不知不覺中被負能量影響,不知不覺中,改變自己的原則、改變自己的信仰。最終,一點一點流失了自我。

有些東西終要去尋找。

這個社會之所以會越變越好,不是因為我們能看到、能評論、能抱怨。而是在看到了之后,去思考、去改變、去行動。

也許我們能做的不多,影響力很小,但是,即便個人再渺小,但是有一點依然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那就是不要讓自己變成自己討厭的那類人。

不是每個人都有明確的理想,但每個人至少應該有愿景去當一個好人

“我們這一代人在我們老去的路上,一定一定不要變壞,不要變成你年輕的時候最痛恨、最厭惡的那種成年人。”——劉媛媛(年輕的90后,北大才女,《超級演說家》第二季冠軍)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