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皚皚的萬里長城和秦始皇有什么關系?

說到中國文化,不得不提到萬里長城,長城是世界建筑史上杰出的奇跡。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毛主席也提執筆寫下“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的感嘆。

長城被譽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象征,我們引以為傲。但在歷史長河中,在古人的眼中長城卻是另一番景象。《滄海行》中:“不見咸陽百萬家,長城白骨埋泥沙”。清代康熙皇帝也曾有“萬里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夸。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是爾家”的譴責。這其中的原因,大概來源于建造長城的“始作俑者”秦始皇。其實,秦始皇并不是建造長城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但一提到長城,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建造了長城。這是為什么?

首先來看下秦始皇為什么要建造長城,“朕統六國,天下歸一,筑長城以鎮九州龍脈,衛我大秦、護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當守土開疆,掃平四夷,定我大秦萬世之基!朕亡,亦將身化龍魂,佑我華夏永世不衰!”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志在天下,把創建大秦帝國作為自己的雄圖偉業。建造長城在當時主要是為了至于匈奴人。(以前古代匈奴人的地盤是在歐亞大陸的西伯利亞的寒溫帶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帶。他們在蒙古高原中心建立國家,在受到漢民族的強大軍隊進攻后,匈奴人投降了漢民族。還有一部分西遷到歐洲組成了歐洲人,如今的匈牙利人其實就是匈奴人的后裔)。從公元前214年開始,他下令拆除原來諸侯國之間相互防范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專門用來對付游牧民族的舊長城進行修繕、連接,并在北部邊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長城。遣大將蒙恬督軍30萬北擊匈奴,并用7年的時間,修筑了一道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的萬里屏障成為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所以秦始皇是在遼闊的中國北部建立起連貫萬里的長城的第一人。

但在科技并不文明的大秦,想要完成在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建筑工程量,靠的就是抓大量的百姓壯丁,搜刮民脂民膏。根據史書記載,秦時參加修筑長城的軍隊約四十萬,除此之外還征用了五十多萬民夫,包括囚犯、貧民、女人,總人數近百萬。當時秦朝約有兩千萬左右的人口,根據這個數據計算,每二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參與了長城的修筑,可以說秦朝是動用了整個國家的人力和物力才完成了這項偉大的工程。也使得當時民不聊生,百姓哀聲怨道。無數個孟姜女的故事驗證了“萬里長城萬里長,白骨皚皚萬家傷”。皇的萬里長城幫助大秦抵御了外敵,但遍體鱗傷的長城見證了秦王朝的沒落。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