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順(?-198),中國東漢末年將領,呂布帳下中郎將。性情清白,不飲酒,統軍有方。高順跟隨呂布征戰四方,直屬部下七百余人,號稱千人,鎧甲兵器都精練齊整,嚴守軍紀軍備嚴整且作戰時相當勇猛,高順每次率領著部隊攻擊敵方陣營,而又很快速的攻陷敵方陣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高順率領之部隊有為“陷陣營”之美譽。屢進忠言于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曹操擊破呂布后,高順被曹操所殺。史事記載髙順皆有過人之才,俱事呂布,而登輸心魏祖,親為反間;順盡力于布,與之偕死。
? ? ? ?高順,一個沒有字的武將(典韋也沒有字,但是他們的光輝并不會因此而掉色。),由于高順歸屬呂布麾下,所以陳壽在《三國志》中并為給其列傳。他是三國強兵“陷陣營”的統領,何為“陷陣營”:沖鋒之勢,有進無退,陷陣之志,有死無生。而高順和他這支不足千人的部隊,絕對是三國頂尖的戰力,足以與曹純的虎豹騎、陳到的白毦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麹義的先登死士(先登死士憑著兵種克制大破白馬義從)一爭高下。而漢庭的三千北軍(皇甫嵩曾率領這支軍隊大破十萬黃巾,誠然黃巾軍的戰斗力有很大的水分,但是北軍是漢末最強戰力是無疑的。),在之后由于劉焉“廢史立牧”的建議,中央下放實權,使得群雄坐大,這支軍隊只能在日益衰弱的漢庭的一再裁剪下失去了昔日強悍的戰力,最終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 ? ? 而與另外其他幾支部隊相比,可以發現“陷陣營”是在非常窘迫的處境下所組建起來的。根據裴松之所注解的《三國志》記載,呂布從長安逃出時:將數百騎出武關,欲詣袁術。這說明什么?不管這個時候的高順是否跟隨了呂布,但是可以肯定高順的“陷陣營”是在其后建立的。而之后的呂布先后投奔袁術、張楊、袁紹、張邈等人,奔波了數年之久才靠著擊敗劉備而謀得了徐州這一席安身之地(無奈,徐州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呂布在此地根本沒有得到太多的發展便被曹操、劉備給聯手滅殺了。)。由此可知,高順是一個絕佳的將才,在連番轉戰留離的情況下為呂布打造了一支無雙強兵。(當然,不可否認戰場就是士兵最好的鍛煉場。)
? ? ? 而在這樣的情況下,高順與他的“陷陣營”卻同樣能在三國的歷史舞臺上大放異彩,雖逝若流行,卻耀如日輝:
? ? ?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呂布部將河內人郝萌在袁術的慫恿下發動叛亂,率兵部隊攻打呂布治所下邳,高順率部到下邳平叛,弓弩齊發射殺郝萌的部曲,天亮還營。從這里可以看出,高順的“陷陣營”機動力十分迅速,而高順當機立斷夜辦出軍,火速平亂,又井然有序的將部隊調動歸營,將帥之才顯露無疑。
? ? ? ?呂布在經歷郝萌之叛后奪取了他的兵符交給自己的親信魏續(諷刺的是呂布最后被俘也有魏續的“功勞”。),只有在需要高順時才將“陷陣營”的兵符歸還給他。而高順從始至終仍是一片赤誠之心對待呂布,直至最后赴死。這是高順的忠義。
? ? ? ?公元197年(建安二年),東海人蕭建當時為瑯邪相,在莒城保城自守,沒有和呂布往來消息,呂布寫了封信給他,在信件的威嚇下,蕭建派遣主簿贈送書信呈上貢品給呂布,貢品內有良馬五匹,結果沒想到之后蕭建被臧霸擊破,并奪得蕭建的物資,呂布得知后便親自率領步騎征伐,高順十分明智的勸止道:“將軍親自斬殺董卓,威震戎狄,聲名遠揚,遠近都害怕您,要什么東西不能得到,反而親自去要財貨?萬一得不到,豈不有損威名?”呂布不聽,到了莒城, 臧霸畏懼呂布以武力劫掠凌虐,堅守城池,呂布不能攻克,最后無功而返,臧霸之后才又和呂布敦睦。 ? ? ?
? ? ? ? 公元198年,高順與“陷陣營”迎來了他們的揚名之戰,此次征戰高順大破劉備(此時的陳到已經跟隨了劉備,至于白毦兵是否已成建制不得而知。)以及夏侯敦(夏侯敦便是在此戰中傷及一目,此后只能為曹操總理后方,再未上過前線。):公元198年9月,高順率領“陷陣營”與張遼等人大破劉備軍隊,還俘獲了劉備的妻兒,逼得劉備敗投曹操。這支不滿千人的部隊之強可見是有多么可怕,縱使“萬人敵”關羽、張飛在也難以抵擋。(以及日后與趙云比肩的陳到。)
? ? ? 當月,曹操迅速出兵親自征討呂布,從九月打到十二月,據《荀攸傳》所述,這一戰其實曹操是打得非常艱難的:是歲,太祖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擒布。
? ? ? ?曹操一度攻拔不下,想要撤軍,是在荀攸和郭嘉的勸諫下最終使用了極不人道的一招——水攻(為什么說水攻極不人道?一般情況下,火攻的范圍還能人為控制。而水攻無法控制,極易傷及百姓,且大水掩蓋過后會帶來瘟疫,土地無法耕種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然而,戰爭所追求的最終目的便是目的。縱使孫武在《孫子兵法·謀攻篇》中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但是的《火攻篇》不也提到要懂得以火為輔助攻,誠然是他十分明白,戰爭一旦觸發,為了取得勝利,有些謀劃實是不得已而為之。而曹操在灌城之后成功滅殺了呂布,從而能夠更好的發展,并在數年之后打敗袁紹,統一北方,使得中原之地能夠較為穩定的生養休息,可見此戰是有一定意義的。)才最終破城。可想而知,曹操破城的阻力絕大部分是來自高順和他的“陷陣營”。
? ? ? ?最終,當曹操破城后,呂布、陳宮、高順皆被俘獲。最后,高順在一言不發中慨然赴死,首級被與呂布、陳宮的首級一同傳往許昌。
? ? ? 這里來分析一下為何愛才的曹操為何收降了此時聲名地位都不如高順的張遼,卻將高順給殺了。
? ? ? 首先要說明一點,高順絕對是呂布麾下的第一將領,無論是地位還是能力。(這個時候的逍遙戰神還在成長之中,一直處于給高順打副手的地位。)根據史書記載可以知道,呂布是很喜歡親自帶兵作戰的。(呂布十分擅長騎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看看《三國志》中呂布傳的記載。)而當呂布分兵作戰或者單獨派將領出去作戰時你會發現統兵者就是高順——平叛郝萌,攻打劉備(張遼打副手),大破夏侯惇(統領“陷陣營”)……甚至于最后呂布打算出去截曹操糧道時,選定的守城將領也是文陳宮,武高順。
? ? ? ?至于人們所說的高順不被呂布所重用,應該是基于這個原因:高順的直屬部隊只有不到一千人的部隊。可是那一千人是呂布麾下,乃至整個三國最頂尖的一支強兵,如果高順不受重用,呂布怎么會放任他帶領這支軍隊。后來郝萌之叛后,呂布雖然收繳了高順的兵符,但是在作戰時還是將兵符歸還給高順。有意思的是,史書卻沒有清楚的記載呂布是何時開始這樣對高順的。所以,不妨假設一下(史書是史官經過所聞所見而最終寫下來的,有些細節之處他們是無從得知的,我們也是,所以不妨稍加一些合理的假設。當然,是假設,請勿當真),呂布這樣對高順是在曹操親征呂布之后,也就是198年9月之后。高順在之前大破劉備、夏侯敦,一時之間高順與“陷陣營”的威名震撼曹方。所以為了麻痹曹方,呂布方便傳出了高順不受重用的“謠言”,以便開戰之時給曹方來個驚喜。而這個“謠言”也就這樣被記入了史書,當然,無論這個假設是否存在,我們都當明白,高順絕對是呂布麾下的第一武將。(這個時候的張遼還在成長中,又或許是高順與“陷陣營”的光輝將他給掩蓋了。)
? ? ? 而明白了高順是呂布麾下第一武將后我們便可猜測一二,為何曹操不收降高順。 ? ?
? ? ? ? 一、高順威望太盛,又對呂布過于忠心,曹操也不放心收降他。 ?
? ? ? ?二、高順率領的“陷陣營”在與曹操軍隊對敵中,給曹操軍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其中包括曹操的好兄弟夏侯惇。基于此,既然高順要舍生取義,曹操也只好成人之美。(說這些假設只是想:若是高順未曾被殺,逝若流星,他的光輝就不會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了吧……)
? ? ? ?這樣一個清白有威嚴、不飲酒、不受饋遺、智勇雙全、忠義無雙的將才,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卻沒有過多的提到。(當然,相比被羅貫中給直接抹殺掉的陳到,高順待遇算是不錯了。)由此而導致高順的將魂之輝被人們所遺忘。(史書總是很少人去看的,而人們了解歷史大多依靠的是小說之類的文學藝術作品,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未對高順著重體現實在令人有些許遺憾。)人們對他最深的印象或許只是被曹操俘虜后一言不發,慨然赴死。(呂布的乞活也并不可恥,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平凡之人尚且得過且過的活著,又何況呂布這樣一個曾名震天下,虎步江淮,并有可能逐鹿天下的梟雄。他對生命的渴望并不可恥,只是對比于楚霸王的自刎而死以及高順的慨然赴死,他的死略顯卑微。)
? ? ? ?高順的沖鋒陷陣,是勇武;直言勸諫,是明智;性情清白,是德尚;慨然赴死,是忠義。這樣一個勇武明智、德尚忠義的將領卻只如同流星一般劃過了漢末紛爭的長空,他的耀眼之輝實在不應該被歷史的塵埃所掩埋。
? ? ? ?
? ?【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筆者,筆者會不定時更新文章,與大家一起了解那段群星璀璨的歷史。同時歡迎大家在評論區提出你們的建議與想法,筆者會和大家一起討論,共同學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