訕同鞋后壯年得子,滿月小宴,邀三二老鞋小聚,酒喝得酣熱時開始大議日后養老之事宜,說著說著,總感到背后有一絲絲涼意,我們這些所謂的后壯年即將成為雞肋,老年生活甚是未知。
傳統理解養老無外乎二種形式,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按我大中華的儒家倫理家庭養老是主要形式,可一胎政策已運營近四十年,現如今青壯年的小兩口要面臨照料達八個老人的宏偉場面,家庭養老將面臨無人照料或無法照料的窘迫場面,家庭養老以近乎是個偽命題。
社會養老是必須建立在有一定的社會保障體系下才能得以實施和完善的,目前欠賬太多,遠遠不能滿足滾滾而來養老洪流。
是不是無路可覓、無水可尋了嗎?那到未必,親情支撐不起、社情漏洞太多,還有友情,即同學、同事、戰友、好友,只要三觀基本一致就可抱團取暖、一起養老,形式多種多樣,可租房、購房在一起,也可眾籌建養老小基地。把有限的一點資源盡可能地放大使用,將養老在自我還能簡單料理的階段有一定的生存質量。無法自我料理的二階段也只能交給家庭和社會,別無良策。
養老也是一個永恒的命題,何種方式進行,時世弄化人,不必怨天尤人,來勢接招,多過一點有生活質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