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最近一篇名為程序員提高效率的一些建議的博文寫的非常好,正好適合環境、精神和方法三個方面都一團糟的我,竊以為這些建議不僅僅適用于程序員,而且適用于大多數人,遂將其整理了一下,主要的思想脈絡如下圖所示:

其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提高效率:
- 環境,所謂孟母三遷,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簡潔、舒適的環境對效率來說,第一重要。
- 精神,健康合理的心理狀態是不可或缺的,拖延癥,焦慮感,合理時間安排都是精神狀態的重要因素。
- 方法,有計劃做事,團隊合作,對效率提升效果顯著。
環境
避免打擾
電話、短信、郵件等等東西,會不斷的將你的時間切成碎片。當你完成復雜任務的時候,這種不斷的打擾會讓你的思維遲緩,而你從打斷狀態返回任務狀態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成本會很大。
所以,我們需要做到:
- 手機免打擾狀態,統一在休息時間查收信息。
- 桌面關閉社交軟件,關閉無關網頁。
- 會議安排在最開始,精簡。
精通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形成自己的工具鏈,無論是項目管理還是團隊協作,還是專業編程軟件。對于常用的軟件,能用快捷鍵,盡量不要使用鼠標。讓自己的行動跟上思維。
照顧身體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以自己身體為代價的拼命行為,得不償失。所以,我們需要有良好的習慣。
- 多喝水。每天定量需要喝多少水。
- 定期運動。每周進行周期性的運動鍛煉,有助于活躍思維,保持身體機能健康。
- 飲食清淡。盡量少吃辛辣咸的食物,有助于維持血壓和血脂。
工位精簡
搜尋有用物品時,在沒用的物品身上浪費的時間多于找到有用的物品本身。所以,盡量精簡你的額工位和你的手機,電腦。
定期整理工位,手機和PC。將常用的物品和軟件,永遠放在最顯眼的地方,沒有用的物品,盡量清理掉。
精神
良好的精神狀態,是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猶如運動員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一樣。
定時休息
人非機器,不是花在工作上的時間越多,收獲就越多。因為注意力的保持是具有周期性的。這里推薦騰訊內部使用的番茄時間工作法,當然也可以設置自己的工作單位周期。我的時間周期為45/15,即工作45分鐘,休息15分鐘。
焦慮與拖延
焦慮是學習最大的敵人。
焦慮和拖延往往是并發的。人在壓力大,任務重要的時候,容易產生焦慮心理。焦慮后,就容易將任務拖延。
當我們面對復雜困難任務時,龐大的壓力使人產生焦慮,焦慮讓人產生逃避心理,寧愿去刷微博,facebook,新聞等訊息,也不愿意面對任務,從而產生拖延癥。針對焦慮和拖延,我們采用以下兩種辦法進行有效的處理。
- 冥想,正念練習,數呼吸數,堅持10-15分鐘。動作要領:脊椎坐直,肩膀放松,從一到十,往復循環。最好的方法是把注意力放在人中一帶的皮膚處,覺知這地方經過的入息、出息,只是知道入出息,而不要太注意皮膚的觸覺、或呼吸的其他特質。
- 結構化拖延法,斯坦福哲學教授John Perry使用這個策略能把拖沓成性的人變成高效人士。結構化拖延法核心思想:將所有任務按照優先級列成list,并且不斷更新。在最頂端任務的壓力下,其完成其他任務。
拖延的人往往誤入歧途。他們想要減少任務,覺得如果只有很少事情可做的話,他們會立即抖擻精神,把事情搞定。這其實和拖沓之人的本性相反,反倒毀掉了他們更重要的去做事的驅動力。列表上任務越少就越顯得重要,只有一個方法可以逃避這些任務,那就是什么事情都不做。這樣他們就成了扶不上墻的爛泥,遠非一個高效人士。
方法
想要提高效率,好的方法必不可少。
計劃
制定清晰的計劃
團隊合作
復雜的工作,獨立完成會缺少效率。有其他人在的情況下,有如下優點:
- 頭腦風暴,集中精神思考問題
- 設置任務時間節點,相互監督情況下,容易轉化壓力為動力
- 復雜任務分解,相互引導過程中,會加快問題的解決。
在團隊合作工具的選擇上,我再asana與teambition之間選擇了后者。雖然asana是團隊協作工具的鼻祖,而且功能目前最為豐富;但是teambition為國內軟件中最為好用,而且考慮到語言成本和網絡強等因素,我選擇后者。其實這個道理適用于所有的工具選擇問題:工具本身基本功能都差不多,不必拘泥于哪一款,選擇學習成本最低,適合自己的就行,用好最基本的,再選擇換到更高級的工具。
總結
每天在冥想之余,花一點時間總結自己的工作及效率,看看有無改善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