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泛濫的時代來了,怎么才能在洗牌中保持競爭力?

討論一家公司應該有幾個App?

論點:

正方:一家公司應該只有一個App

反方:一家公司可以有多個App

正面論證:

正方:

一家公司只用一個App的好處:

1. 一個品牌對應一個App,對于維系品牌有積極因素;

2. 產品后期維護相對來說簡單;

3. 用戶或者粉絲維護成本低,容易維系;

4. 大數據獲取入口單一,容易;

總結:所以應該采用一個App。

反方:

一家公司應該有多個App的好處:

1. 品牌和業務分離,分擔風險

2. 各司其職,獨立互補;

3. 共享平臺,攜手共贏;

4. 雖然維護相對復雜,但是響應快速,擁抱變化;

5. 收集數據方向明確,市場細分,更容易研究數據結論;

總結:所以應該采用多個App。

辯論反駁論證:

正方:

多個App的弊端:

1. 多App,如果不能統一用戶體驗,會有影響品牌名聲的危險;

2. 多App,分散研發經費,分散團隊專注力;

3. 對于公司產品規劃管理上要求頗高;

4. 對于跨業務聯合協作要求高,管理成本高;

5. 對于剛起步企業,投資大,收效慢;對于成熟企業,投資分散,容易造成資源浪費;

總結:弊大于利,所以不應該采用多個App的策略。

反方:

一個App的弊端:

1. 業務拓展緩慢;

2. 跨領域拓展難定位;

3. 產品設計越來越復雜;

4. 產品和業務推廣難調和;

總結:弊大于利,所以不應該采用一個App的策略

結論:

一個App和多個App的策略,各有利弊。主要的問題不在于用哪種策略。而在于理解2種策略的利弊。在現實中,揚長避短,規避弊端。從而快速響應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例如,一個剛起步,細分市場的初創企業,最好是集中精力在一個App上。因為資金有限,目標明確。現在很多例子,例如微信,開始創立的時候,集中精力在移動App上。依托于騰訊品牌影響力和用戶資源做文章,重新細分自己的市場。又比如Zoom,和Moxtra,還有Slack,這些都是從移動App開始進入市場的。

那說回騰訊,微信和QQ,其實是有沖突的。包括微信,曾經有一個功能是接受QQ號消息,可以互通。用戶都覺得方便。但是QQ是不同意的。所以現在是,有消息在QQ上,QQ助手會告訴你,某某某,發給你一條消息。我相信,這是公司內部協商妥協后的結果。但是,對于用戶來說呢?這是一種倒退。這就是多APP的弊端。

另外我個人有一些淺見,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我相信自己的觀點。

App要和業務掛鉤。

怎么說呢?

就是一個業務線,一個App。

把業務線理清楚了,App策略規劃也就清楚了。

騰訊是品牌么?其實不是。騰訊是企業。品牌是QQ,微信,視頻,等等。但是目前的情況,太大的攤子了。也很難分清業務。所以,各品牌都有,聊天業務,視頻業務,協作業務,廣告業務,等等。每個業務體系,都想活,但是又跳不出騰訊的框架。所以最后,各品牌就搶自己人的飯碗,作重復業務。

一個業務線的初創公司,一個App,多平臺統一用戶體驗,省時省力;

發展到多業務線了的時候,就要考慮多App策略了。這個時候,想得就不能再是App應用為王了。就要考慮平臺化策略。主體公司經營平臺,可服務于多業務線。各業務線發展自己的App。功能維護統一的品牌影響力。

如果公司到有多品牌了,那一個品牌,一條業務線的時候,還是應該一個App起步。不要想著擴展自己的平臺去支持多品牌。那樣成本太復雜了。而且,平臺是生態圈。一個作電商的,不會想著去和企業報稅系統集成的。

現在的地球上,是國際協作的時代了。大企業越大了以后,就越來越懶。搞不定了就收購。但是,越來越多的靈活的初創公司,占據了精確的細分業務線,他們就有希望。

App應用已經很泛濫成災了。在用戶沒有討厭你的App之前,越快理清自己的業務,重新部署自己的App戰略,越能在將來的洗牌中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