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還記得《穹頂之下》?
如果不是昨天看到一篇揭露霧霾真相的文章中,提到了它,我真的已經忘記了。雖然我曾經很認真很認真的看了一遍。而今只記得一個漂亮媽媽到處采訪,只記得家門口的施工地上要蓋上網,只記得最后的不明確職能的環保部門露過幾臉。還有一個抹不去的印象卻是媒體對女主人抽煙的報道。
而今我也忘了這位記者媽媽的名字。于是我又去網上查了下,她叫柴靜。借此表達對曾經抵御霧霾做出過貢獻的人物。無論她的分析是否到位或者深刻。
她的那部紀錄片是在2015年2月28日推出的。據今天已經近2年。(而開頭提到的那篇揭露“霧霾真相”的文章也只是在16年2月份之前發表的。)2年期間發生了太多火遍全國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在今天的霧霾的面前,都瞬間變成過時的新聞或者無關緊要的事件。
霧霾已經是永恒的頭條。
從小我們就聽寓言故事,講述人類對財富與健康的選擇。那時候,健康其實存在感很差的。大多人都擁有它,所以即使人們總是嘴上說要選擇健康,卻一直往財富的方向奔跑。直到得了各類職業病,直到得了不治之癥······人如此,國家亦然。小學我們就學習“誰污染,誰治理”,而GDP卻一直是最重要的。
而今天,霧霾讓每個人都意識到,它在奪取每一個人的健康。健康似乎有了更多存在感,可事實是,當大多數人都面對同樣的問題時候,大家會變得心安理得。你病我也病,我若掛你也危險。我對此無能為力,只能好好上班。每個人都帶上口罩,內心稍微獲得安慰。而每個人心里都清楚,即使戴著口罩,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吸進去了多少霧霾。
而像柴靜那樣的人太少了。像柴靜那樣的記者和媒體太少了。我們大多是普通人。我們每天要忙碌在工作生活之中。沒有時間去探究哪里的工廠沒有開啟除污染設備,甚至不知道去哪里看。就連離我們最近的污染源--汽車我們也似乎一點作用也起不到,哪些車排量不符合國標我們不知道怎么監督,甚至國標是什么我們都不懂。如果我有車,我可能也不會因為會導致霧霾,而不去開它。因為大家都在開。
所以我們這些每天在霧霾里共呼吸的人,所能做的只是帶上口罩,錄個小視頻,發個小說說,去調侃一下我們的敵人,安慰一下我們面對敵人時候那顆脆弱和恐懼的心。
很多受污染嚴重的地方,總會有些村莊和村民深受其害,他們其中有污染的貢獻者,而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那些血淋淋的例子就是霧霾的濃縮。
我們需要像柴靜那樣和霧霾抗戰的大力量,更需要無數人的小力量,更持續的力量。
我最想說的是,在霧霾源頭的地方,肯定有人!那里的你是否能說些什么!做些什么!
希望霧霾早日與頭條無緣。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