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不幸是誰的錯?

因為正面管教結識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

提起心理學,耳熟能詳就是弗洛伊德和榮格。實際上阿德勒在當時是與弗洛伊德和榮格并列的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當時弗洛伊德因為《夢的解析》名聲大噪,于1902年組建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阿德勒、費登、榮格都是當時的核心成員。

但是隨著后來的發展,學派內部因為學術見解不同,矛盾越來越多。

1911年阿德勒脫離了協會,繼續自己的研究,成立了“個體心理學”。

1914年榮格也辭去了協會主席職務,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創建了“分析心理學”。

當時二人最大的爭議是關于“心理創傷”。

弗洛伊德通過分析人的潛意識來發現行為的內在動機,俗稱“原因論”,也就是說目前的不幸是過去所受的(主要是心理傷害)引起的,這種觀點被絕大多數人接受,也就是我們說的“萬事總是有原因的”。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創傷學”時說過下面這段話:任何經歷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并不是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即心理創傷)而痛苦,而是我們只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通俗一點說就是: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這就是“目的論”。

美國有個案例可以很好的說明:

有對雙胞胎在同一天登上了美國報紙頭條,哥哥當選了參議員,弟弟被捕入獄。記者采訪,弟弟說:我們有個酗酒的老爸,一喝醉就打我們,生在這樣的家庭中我還能怎樣呢?哥哥說:我們有個酗酒的老爸,一喝醉就打我們,我不想過這樣的日子,所以必須要改變。

所以說:發生了什么事情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情

再舉個很常見的場景:

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周圍都是不認識的人,看起來不好相處的樣子。這時,我們會很羨慕甚至希望自己變成那些“自來熟”的人,能很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中。

我們一起來分析下:

我們之所以期望變成“自來熟”的人,目的是覺得那樣會讓我們更有安全感,不會覺得孤單和不知所措。但是我們能變成“自來熟”的人嗎?

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會說很難,為什么呢?因為我的性格是內向的,我做不了這樣的事。這就是“原因論”的說法,但真正做不到的原因是什么?是因為你自己的選擇!

說道這里,我們再提一個理論“無人想做惡”,這里的“善惡”并不是道德層面的,而是從“利己”角度出發,中國有句老話:無利不起早。所有的行為都是有目的的,這就是“目的論”。

雖然我們都想要改變,但是卻無時無刻不在下著不改變的決心,是我們自己主動選擇了不改變。

因為當你選擇變成“自來熟”的人,你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情況,也不知道如何去應對這些情況,未來難以預測,很可能因為處理不好,變成“小丑”。目前雖然覺得不太舒服,但是已經熟悉這種感覺,也知道該如何去跟它相處。

從“利己”角度出發,明顯后一種情況對自己是更有利的。所以,即使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原狀更加輕松、更有安全感。可以說,我們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不是因為性格內向、也不是因為周圍人看起來不好相處,而是我們選擇讓自己待在原地。

既然是選擇,那么就說明是可以被改變的。我們討論的話題就變成了“怎樣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這里的改變并不是一定要想辦法去讓自己變成期望中的人,否則就是不幸的。或許,當你變成那樣的人后還會有各種各樣的煩惱。

但不管結果如何,只要改變了就會有所收獲,不是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