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去闖》,作者李柘遠,廈門乃至福建省第一個全獎入讀耶魯的高中生,從高中報考耶魯申請開始,描述了他在耶魯所見所聞所學所思,耶魯畢業之后進入投行高盛,然后創業,又回到美國就讀哈佛商學院的經歷。
可以說,這是最具干貨的一本雞湯書,是一本充滿正能量的實用工具書,是一本少年成長記錄。整本書讓人蕩氣回腸,伴隨著作者的成長進步,讀者感同身受,我自己也是一口氣讀完,掩卷擊節。無論是申請耶魯本科背英語單詞的努力、申請階段的各種準備、獲得耶魯的入學通知、在耶魯寫論文的韌勁、和耶魯好基友的友情、在高盛絕望中尋找希望、在哈佛的學習體驗,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個先天就非常優秀的孩子,然而我看到的是,他的努力、他的睿智、他的奮斗、他的成熟,他也有常人的一切毛病,因為人性使然,但他沒有躺在自己的過去成績之上,而是不停成長不停修正不停雞血!正所謂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優秀,是可以習得的!這就是這本書告訴你的,作者成功的秘密都在這句話里。
如何習得優秀,用作者最后的話就是“與其去想,不如去讀”、“與其去想,不如去問”、“與其去想,不如去闖”、“與其去想,不如去做”。
足球場上平均每位球員,90分鐘比賽中,身體接觸球的時間累計只有3分鐘,多數時間,就是在跑。 如果機會來了,梅西和別人的區別就是他把握機會的概率太高了。——你在沒有球權的87分鐘里做的事,決定了你的價值。 梅西不止是在跑,他還在思考在創造。和梅西一樣,《不如去闖》告訴你,人生成就和機會的把握,取決于機會未至前的選擇。這種選擇除了賽場上的跑動之外,大多數時候是賽場下嚴格自律的苦行。苦行背后是極大的興趣和“停不下來”的探索。
《不如去闖》還告訴你,只做好自己,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趨,齊白石曾有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羨慕就是無知,模仿就是自殺。認真打磨你的認知體系,開發你自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自由精神才是把握機會的關鍵差別。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講過一句話,啥叫人?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如果意義之網一旦坍塌,你掉落下來之后,那就是一條肉蟲子,你跟一條咸魚有啥區別呢?喬布斯說過“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這就是人生全部的奧義所在,哪怕你改變不了一個國家,你可以改變你周圍的人,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孩子。大仲馬在《基督山伯爵》結尾的一封信里說: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可以包含在兩個詞里面--等待與希望。在兩個詞只有在被賦予“意義”的情況下才有價值!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講述了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經歷,最終使他活下來的,是他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
《不如去闖》還告訴了你尋找這個意義的方法,生命在于體驗、在于追求、在于態度!歸根到底在于追求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一種信仰,有如但丁所謂,信仰是去相信我們所從未看見的,而這種信仰的回報,是終會讓你看見我們相信的。
聽過養墨西哥鸚鵡的人說過,墨西哥鸚鵡腳上并沒有鐵鏈,那是因為,在它剛出生沒多久,訓練者就不斷的讓它站在棍子上摔下來,由于恐懼,墨西哥鸚鵡就學會了牢牢抓住這根棍子,長大以后即使會飛也不會輕易離開棍子,這樣就不用拴住也不會飛走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內心的恐懼占據了心智帶寬才是最可怕的。《不如去闖》告訴你,即使結果不好,那也不意味著就到了窮途末路,人生可以依舊豪邁,只要人在,我們可以從頭再來。佛經上說諸事無常,“無常”才是生活的常態,規律才是世界的罕物。一個結果是由太多因素決定的,好些因素是你不知道的,更是你控制不了,“是非審之于己,毀譽聽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數”。
“知道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如去闖》也告訴我們,人生需要經常反思過去的“選擇”,不要把看到、想到和知道的境界,誤以為自己已經達到和可踐行的境界。我們須明白這一點,并永遠保留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權,努力精進、堅持學習。真正的境界是你能夠選擇、踐行和知行合一而進入的那個狀態,然而不幸的是,這種境界往往在“以偏概全”中自得而不自知的選擇了你自己的視角去行動,所以即使你踐行了,也需要時時警醒,不致后退,繼續前行。
《文明的故事》的作者馬克斯·克魯澤說:我相信,至少有99%的人,當他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生命對于他們來說曾是一個多么難得的大好機會。珍惜你在世間的每一天,用成長來回報你的生命,這就是“使命的召喚”。“使命的召喚”使得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