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游戲?你可能已經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

別讓補習班浪費了孩子玩游戲的時間

最近反貪大劇《人民的名義》大火,豆瓣評分一度飆到9分,收視率也是全國第一,成為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可謂是票房口碑雙豐收,究其原因,除了其對中國官場真實的反應讓大家大呼過癮之外,編劇對各類人群生活的真實寫照也增加了此劇在老百姓心中的共鳴感。

比如反貪局長侯亮平的妻子給孩子報了各種補習班,生怕孩子被別人比下去。

其實這反映了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花很多錢讓孩子在周末上各種補習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前段時間熱映的電視劇《小別離》,海清飾演的媽媽也想盡辦法讓女兒多多補習,把女兒的課余時間填滿,杜絕了女兒和同學一起玩游戲的可能。

這種拼命在孩子身上懟補習班,不讓孩子的童年被游戲“荒廢”的做法,真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嗎?

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根據兒童心理學大師埃里克森在其著作《游戲與理智》中的觀點,游戲才是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第一奧義

孩子玩游戲的過程,恰恰是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佳時機,在孩子的游戲過程中進行正確地引導需要父母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對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至關重要。

僅僅靠花錢給孩子上補習班就安心地認為給了孩子良好教育的父母其實是在偷懶。

游戲是兒童的“職場”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不服氣:游戲不就是打發時間的娛樂嗎?怎么還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呢?

其實這是成年人對游戲的誤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成年人往往認為游戲無足輕重且毫無用處,跟人類的中心任務和核心動機更是沒有關聯。

事實上,成年人想在游戲中找尋的是“消遣”,相比兒童,成年人有在現實情境中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也更能區分游戲與現實。

而對兒童來說,大多數兒童會傾向于以對待工作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的玩具,而不是真正和它們玩耍。

換句話說,玩具和游戲對于兒童來說就是他們鍛煉并展示自己控制能力的“職場”。

游戲是兒童的“職場”

游戲——玩耍與互動。


我們每一個人對游戲這一名詞都不陌生。

說到游戲,我們會想到什么?

是80、90年代和同伴玩的踢毽子、丟沙包?

還是21世紀虛擬世界里大火的“王者榮耀”?

正如上文中所說,不管我們想到什么,我們可能都會把“游戲”這一名詞和“玩兒”、“娛樂”聯系在一起,覺得游戲除了讓人放松身心以外,對我們沒有別的用處。

游戲不僅是消遣

?特別是在我們的少年時期,大部分父母甚至把游戲看作孩子的“毒品”,嚴令禁止孩子過多地接觸游戲。

但是,游戲真像人們的偏見中那樣無用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而我們對游戲的偏見其實只是因為我們誤會了“游戲”這一概念。

有人將游戲定義為“一種基于物質需求滿足之上的,在一種特定時間、空間范圍內遵循某種特定規則的,追求精神需求滿足社會行為活動。”

從這一定義來看,游戲是對社會的模擬,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就像每個社會群體內都存在特定的規則一樣,游戲中也存在互動雙方都同時遵循的規則,并且在游戲過程中,孩子能夠進行真實的社交互動,同時滿足他們在真實世界中難以得到的精神滿足。

社交互動——遵循規則

埃里克森在《游戲與理智》中寫道,兒童的游戲是一個訓練場,在這里,兒童逐漸學會了在某種角色限定下做出選擇的經驗,而這也恰恰是漫長兒童期的意義所在。

鍛煉社交能力:

在游戲的世界里,孩子除了發現什么事物是有意義的之外,還了解了在由玩伴構成的社交世界里哪些行為是被小伙伴接受的,哪些行為是被大人允許的。

在和其他孩子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初步鍛煉了與其他孩子交往的社交能力。

游戲鍛煉社交能力

懂得遵守規則:

在游戲時,孩子必須學會適應游戲規則與游戲精神,而這些對規則的適應經驗,恰恰對兒童整個生命發展過程中將會遇到的挑戰進行了完美的模擬。

在很多競技類游戲中,每場游戲就像是一場對忠誠、技能和命運的考驗。游戲雙方都遵守著同樣的規則,遭受著同樣的命運,并且有著同樣的機會。在這樣的游戲中,參與游戲的人可以做出象征性行為,體驗到象征性的情感,接受象征性的命運和勝利的交替。

在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如果家長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對孩子在游戲情景中的情緒反應以及處理方式進行及時地指導,就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如何正確應對現實世界中類似的挑戰。

游戲令孩子遵守規則

親子互動——精神滿足

父母與孩子在游戲中的互動對孩子整個生命的發展至關重要。

現在的父母會想盡各種辦法給孩子買各種國外奶粉和營養品以確保孩子身體健康成長,但很多父母卻忽視了孩子在嬰兒期的“親子互動營養”。

對于孩子來說,和父母的互動也屬于一種游戲。

母子間的眼神交流,是孩子成長最早的動力。這個眼神的錯失,肯定會給孩子留下陰影,孩子會因為無法感受與母親的情感聯結而陷入沮喪之中。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后,就會害怕被熟悉的人拋棄,害怕孤獨,害怕得不到關愛。

這有點像芭蕾舞演員在舞臺中心跳舞,她需要聚光燈要一直跟著她轉。

親子游戲對兒童發展意義重大

親子互動的游戲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精神的滿足。

孩子哭鬧和反抗的表達很可能是想要和父母互動的一種訴求,當一個憤怒的嬰兒在哭鬧的過程中遇到玩伴的時候,ta的情緒很快就能得到安撫。

游戲——感官能力與想象力的訓練

童年時期的游戲依賴強烈的視覺要素,也依賴強大的想象力。

比如孩子們在一起過家家,需要孩子的視覺在不同的玩具和同伴中來回游走,并且伴隨著身臨其境地想象力。

人類的想象能力在兒童期就已經開始發展。在兒童期,兒童通過對玩具的擺弄和與其他兒童的互動,將頭腦中的想象世界表達出來。這正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一個特殊能力,即運用帶有特殊或象征性的物品,表達有限范圍內某個想象的場景。而這個想象的場景,又或多或少是對現實的反映。


游戲——人生的鏡子

西方心理學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每個人類的表達遠超出其本身所欲傳達的意義。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一說法與西方心理學的觀點不謀而合。

兒童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在兒童時期進行搭積木游戲時展現出來的特質與反應,與這些人在30、40歲時遇到各種人生的未知情境時的反應極為相似。

而這一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在游戲中對兒童進行觀察和指導極為重要,我們不僅要觀察他們參加什么樣的游戲活動,還要觀察他們與外界互動的方式。

因為兒童時期進行的游戲為孩子創造了模擬人類社會基本形態的典型情境,對兒童在這種情境中的行為反應和情緒反應進行了解和干預對于兒童的教育來說至關重要。

游戲是人生的鏡子

游戲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家長對孩子心靈需求的忽略

在埃里克森的著作《游戲與理智》中,他對人類從嬰兒成長到成人這一區間中各個階段適當的游戲形式進行了介紹。他認為,游戲對于各個階段的人都很重要。

從嬰兒與父母之間的感覺和互動,到幼兒自我探索的游戲,再到兒童結伴進行的包含政治元素的游戲(游戲中選出了領導和副手),游戲完成了社交與親子互動、精神滿足和能力訓練等使命。


重視孩子的游戲

在本文的最后,我想告訴廣大的家長朋友,游戲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大人對孩子心靈需求的忽略,孩子的教育不是在的幾個補習班里就能完成的。這些補習班可以訓練孩子的各種技能,但是在教育中至關重要的對孩子心靈層面的發展與訓練,還是需要父母的主導與參與。

若想更深入了解游戲對于孩子的一生有著何種重要的意義,相信《游戲與理智》這本書將會給出很好的答案。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正視游戲的作用,在與孩子的游戲互動中培養出一個真正能贏在起跑線上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