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教育行走04:感謝相識、相伴與歷練

2020年由全國著名家庭教育專家、生命化教育發起人張文質老師和謝云老師創始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教育行走”公益項目,在別樣的舉國上下疫情嚴防形勢下,以別樣的方式如期舉行——線上研修夏令營!

研修的主要形式是講座,三天共十六位專家于8月20日--23日紛紛登場亮相,讓來自全國各地的近萬名草根教師頗受“洗禮”,可謂受益匪淺。

由于大家都是草根教師,都來自全國各地,都擁有著不同的教育夢,難免在如此難得的盛大研修夏令營中產生極大的“巔峰對決”、思想碰撞。

所以,主辦方在正式的三天培訓之前安排了三個晚上的“熱身活動”,也算是線下活動的“破冰之旅”吧。在這三個熱身夜晚,我們不約而同準時“到達”各自的活動群。

聆聽著不同分享嘉賓的“教育故事”,感受著往屆“行者人”的美好回憶,思考著草根教育人的困惑……

毫無顧忌、暢所欲言,這是思想的碰撞,這是理念的交鋒。

我是第一次參加的教育行走活動,就這樣在六天的活動、洗禮中審視著自己、規劃著自我。本以為該“破冰”的破了,該講授的講了,再怎么不舍,也將結束這特定背景下的研修。我想到:還有三晚的活動才真正結束。

這三晚,名之為“交流活動”。是啊,我竟沒想到,三天的學習洗禮,六天的“相識”,美仁們總會有很多想交流的、想分享的、想深入相識的……

之前三晚的“熱身”、三天的“洗禮”,竟讓我勇氣倍增,所以在后三晚的分享活動中我爭先恐后地報名做1群的主持人(副主持)。

由少數民族口音太濃,思路不清晰,關于這類在同仁圈子中“出場發言”的差事,從教二十多年里我不曾而為,甚至于在我擔任教務管理的這十多年里也從來不在全體教職工會上發言。因為我擔心我的“彩普”他人聽不懂、因為我擔心發言思路的“混亂”他人不理會。

這三天,我怎么敢了“發言”,而且還做主持人了呢?

因為“教育行走”最有趣的一件事是“搶”,搶分配下來的任務,爭做志愿者,否則你在整個“行走”過程中充其量只能做一名旁觀者,一名充滿自由、充分隨意的旁觀者。俗話說:旁觀者清!但,旁觀者一定“不明”。對于學習,只做旁觀者,不做參與者,將會一無所獲。

所以,可以“高調”地說:為了提升自己,為了能接近更多的智者,為了能邁出自己膽怯的這一步,這一次我也勇敢地“搶”了。搶到一個主持人職務,不過是“副”的。

其實,副主持人這個職務也不錯,為了打好主持人徐立華老師的下手,我也場場、時時全力以赴。“徐姐姐”對我也很關照,知道我很繁忙,就把主持中最重要的解讀分享人和發言稿、組織整個活動、編寫串詞、收集發言相關信息等等自己承擔。

而我呢?

我主要負責分享活動最后的總結、頒發分享者的“榮譽證書”、在冷場時圓圓場、協助轉化轉化非Word文檔。

可以說“很輕松”,但這個“搶”也最值得,也得到了更好的鍛煉,認識了更多的高人和智者,生命中又多了數十名榜樣。

為了避免在總結的時候出現“忌諱”,我得提前研讀分享老師的講義,概括出最具有“呼吁”的核心,加進去自己的解讀;為了能在總結的時候對發言者的優點給予贊揚,發言的過程一言不漏,做到點點滴滴的追蹤;為了能夠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我的臨場發揮圓著“場子”......當然,也學到了“合音”、文檔轉化的技術。

值得一提是:結束每場的主持后,我反復聽美仁們的分享更提升了自己,我反復聽自己的“主持”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同時,我也發現:自己的“彩普”真的刺耳,需要大大的改變;自己的臨場組織語言不太清晰,需要磨練淡定;自己方方面面都需要去“磨”。而“磨”的機遇、磨的平臺很重要。

只有這樣的“草根活動”、只有這樣的“草根團隊”,才愿意陪伴我的“磨”。

我知道,我做得不夠好,但我一定砥礪前行,一定繼續“行走”。

在這九天的教育行走線上研修夏令營即將落幕之際,我特借此深表感謝:感謝“教育行走”,感謝張文質和謝云兩位老師無私引領,感謝蔣銘國、李曉霞、陳玉秀老師的艱辛付出,感謝我的搭檔徐立華姐姐的擔待,感謝全體2020教育行走的美仁們的相識、相知和相伴。

附:教育行走研修隨筆

相識雖晚,但為時未晚

跟著“刀哥”學“刀法”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