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生命的意義(二)
讀書筆記│伊美落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一個人在童年時形成的生活方式,會成為他日后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童年期的不愉快經(jīng)歷會被賦予截然不同的意義,而不同的人也會對生命的意義得出截然相反的詮釋。例如:
當一個人的不愉快經(jīng)歷能對將來有些啟發(fā)時,他才會對這段經(jīng)歷念念不忘,而且會想:我們要努力消除這些不幸處境,讓我們的孩子在更好的條件下成長。
另一個具有類似經(jīng)歷的人會覺得:生活太不公平!別的人總占便宜,這個世界如此待我,我為何要善待這個世界?
還有一個人會覺得:我的童年那么不幸,我所做的一切都應當?shù)玫皆彙?/b>
這三種人對于生命意義的解釋都會見于其行為,除非他們改變這種解釋,否則他們的行為絕不會改變。
人們常通過自己賦予境地的意義來決定自己的行為與選擇。
1.身體缺陷
童年時期如果遭遇某些身體缺陷,會使這些孩子對生活產(chǎn)生一系列錯誤意義,從而誘發(fā)此后的失敗。比如同齡人的憐憫、挖苦或?qū)λ麄儽苤植患?,導致小孩自卑感加深,變得孤僻?nèi)向,甚至覺得自己不可能對社會有用,他們還會覺得這個世界羞辱了自己,以至于對社會生起冷漠之心。
對于這樣的孩子,要有親密的人對他們進行開導,使他們的關注重心由自身轉(zhuǎn)移到外界,包括對他人產(chǎn)生興趣,才可以避免他們走向歧途。
2.驕縱無度
那些被寵壞的孩子,總是期望自己的愿望就是法律,認為自己不需要努力與貢獻就可以受到重視。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注意的焦點,就會驚慌失措、患得患失。
他們在童年時所接受的教育,讓他們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他們一旦受挫,就會求助于他人,若未能獲得幫助,就會覺得整個世界欺騙了自己。他們有時會覺得,整個社會都對自己充滿敵意,所以他總是盡力報復別人。
3.被忽視
常被忽視的孩子不知道愛與合作是什么,所以他們一旦面臨生活中的困境,就會全力以赴,但往往忽略別人的善意,甚至不信任別人可以幫助自己。
這樣的人常認為世態(tài)炎涼,社會無情,所以認為自己面對社會的應對辦法也是相應的無情。可到最后,由于單個人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是弱小的,于是他們總是既懷疑別人,又難以相信自己。
在這里,童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母親在孩子年幼時要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先讓孩子感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他人”。然后,她要將這種信任感拓寬加深,直到涵蓋孩子周圍的一切事物。如果她的第一項工作——贏得孩子的興趣、感情與合作——以失敗而告終,孩子就會難于發(fā)展社會興趣,以及對周圍人的認同感。
我的讀后感:
當我回顧自己的兒童時期,我發(fā)現(xiàn)小時候的家庭關系和生活方式塑造了我現(xiàn)在的性格,比如小時候父母一直朝著把女兒供上好大學的方向培養(yǎng)我,無論我有什么要求他們都會盡力滿足我。而我也一直沒有令他們失望過,小學時代我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學校有什么活動總是我?guī)ь^,在大人的眼里我就是個小大人,在同學眼里我就是個小領導,這些經(jīng)歷養(yǎng)成了我自尊心強,凡事想拿第一,要做就做最好的性格特點,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哪件事情沒有朝著自己的預期發(fā)展,我的心里就會不舒服,反而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加倍努力,客觀去分析,當下的我比起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更像是拼盡全力去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
所以兒童時期的經(jīng)歷對個人成長真的很重要,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長大成人,無法改變童年,但是我們身邊的孩子還有童年,希望更多的媽媽、爸爸都能夠意識到,孩子的童年經(jīng)驗有多么重要,多花一些時間,多用一些心思去陪伴孩子,引導孩子。
問題: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心里明白自己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性格,也知道哪里不對,哪里應該改正,但是真正去改正時又發(fā)現(xiàn)不知道該從何做起,你有好方法分享給大家嗎?
*《自卑與超越》 (奧)阿德勒 著 ? ?李章勇 譯
中國華僑出版社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權威著作,也是阿德勒博士最為重要的著作,對世界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直接促進了親子教育、人格培養(yǎng)、婚姻與愛情、職業(yè)生涯、家庭建設、人際關系、社會環(huán)境等諸多領域的長足發(fā)展,成為人們了解心理學的經(jīng)典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