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數(shù)學組老師因為學生“列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法”的錯誤而煩惱。有的老師說:“課堂上看學生掌握的還蠻好的,都會做。”有的老師說:“教學中我把算理講清楚了,步驟也交代明白了,但到做作業(yè),學生就會錯,尤其是三個數(shù)連加,怎么回事?”……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對單元測試中的“列豎式計算三位數(shù)加法”的答題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并做如下分析研究。
一、現(xiàn)狀分析
試卷中有這樣兩道題,學生典型錯誤:
兩道題是三位數(shù)加法中的三個數(shù)連加,教學中老師都重點指導學生計算時:相同數(shù)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滿十進一,滿二十進二等,并且還安排了改錯題、一定量的練習題。按常理推測,兩道題的正確率應當不低于80%,可結果并不如意。經過統(tǒng)計,29人中有11人出錯,具體為:
調查統(tǒng)計三個班級的答題情況,學生能夠比較規(guī)范正確地解答這兩道題的比例最高為66%,最低的只有36%。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
二、調查了解
1.對做錯題和做對題的部分學生進行訪談。對做錯題的學生提出兩個問題:你會做嗎?怎么做錯了?
從學生的回答看,回答都是“我會的”,錯誤原因都是“忘了”、“沒看清楚”造成的。
觀察計算正確的學生,72%以上的是因為規(guī)范的書寫和驗算的習慣。在訪談時,有的學生說:“抄數(shù)字時回頭看題目,在計算時,進位的時候加進位點,不進位的時候不能加,省得弄錯了。”也有的學生說:“算完了,我還要認真檢查是不是對了。”當教師問起檢查方法時,大多數(shù)學生都用再算一遍的方法。
2.對《三位數(shù)連加》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分析。
從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學方法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三、反思與改進
1.為什么學生缺乏獨立判斷對錯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反思:從上述教學情況看,主要原因在于課堂上學生真正獨立判斷對錯的機會太少。具體體現(xiàn):一方面是教師的講解和要求太多,擠占了學生獨立判斷對錯的時間與過程。學生往往只能在教師的提問或特別提醒中進行計算。如,學生在計算時將“個位滿十的,加到十位上,也加到百位上了”,這類錯誤就是依據教師再三強調的“滿十進一”所造成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的獨立判斷能力難以真正發(fā)展起來,同時逐漸失去主動判斷、主動思辨、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興趣、意識和習慣;另一方面教師對計算注意點的解釋高于學生自己感悟本身。如,A教師注重了對三位數(shù)連加每一個注意點的說明,教師自身做了比較規(guī)范的示范,也讓學生進行了改錯題的練習,但卻忽視了計算教學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讓學生在計算中學會計算,以例題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計算能力。
對策:讓學生知道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學生的計算能否正確,關鍵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算法。如,計算106+245+412時,學生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就是對“滿十進一”理解不夠清晰。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撥計數(shù)器”結合具體的實例理解“滿十進一”的真正內涵: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十位滿十向百位進一……同時還要理解這個進過來的“1”表示的實際意義,并進到相應的數(shù)位上。
上述教學提醒我們:
第一,錯誤一定要是發(fā)生在學生身上的真實情況,這樣才有分析價值。
第二,要有方法的引導,可以正反兩方面引導學生進行獨立判斷。要求學生獨立判斷,用什么辦法檢查自己的計算是否正確?如果出錯,原因是什么?嘗試用估算、驗算等方法進行驗算。
第三,要注意時機的把握。如果在例題剛教學完就讓學生糾錯,無疑是強化了一些錯誤的內容。只有在學生掌握了計算方法后再進行集體糾錯,才能讓學生在對比中明晰道理。
2.學生為什么沒有預見進程的意識、習慣和能力?
反思:學生對計算結果的“預見性”應當從日常課堂的計算中習得,而我們的課堂對此卻有很大欠缺。教師平時往往不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更談不上讓學生進行整合訓練。如,A教師只是在學估算的時候用估算,題目中沒有要求估算,學生就不用估算。只是讓學生圍繞教材中的具體問題要求學生計算三位數(shù)連加,學生完全是按教師預先設計好的問題進行。長期下來,學生接受的是“點狀思維”訓練。
對策: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預見”答案可能范圍的能力。在動筆計算之前,需要對算式的結果有個估計。計算教學正是培養(yǎng)學生“預見性”的很好時機,教師不應該忽視。如,計算392+98+97時,可以引導學生先根據這些數(shù)的大小,估計一下結果在什么范圍內,大約600,但又不超過600。如果有學生出現(xiàn)類似上述錯題的情況,他們就能很快判斷對錯了。
計算課要讓學生真正算起來,在計算實踐中學會獨立判斷和預見進程,讓學生提高計算的正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