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最是著重的點了賈寶玉。銜玉而誕確實稀奇,夠得上成為茶前飯后的談資,何況他還有些行為舉止的怪誕。比方說愛吃胭脂,愛調脂粉,喜歡廝混內幃,更有千古未聞的奇談,女兒是水做的,男兒是泥做的,我見了女兒就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在世人的嘴里就有了些嚼頭。但 他又是聰明乖覺,百個人不及,惹人憐愛的。他的祖母就很疼他,他又是嫡子,他的母親嘴上說他是混世魔王,心里對他當然疼惜非常。只有他的父親視他為酒色之徒,反而是他特別討厭的祿蠹賈雨村給了他一個別樣的定位:正邪兩賦。但每個人都在成長中,誰能把誰一眼看透?時光流逝,誰又能確定寶玉一成不變?
每一個人都要成長,賈寶玉也一樣。在他的成長中,這些思想,這些怪癖也在悄悄的改變。
一直以為一個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肉體上的長大,而是心靈的磨礫。成長是每個人一生的必修課。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棵樹,最終都要長成獨立的一棵,擁有各自的風景。因為天賦秉性各有不同,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心靈感知會有差異,成長過程也就不一樣。
賈寶玉的成長環境富足無憂,物質生活完美享受,雖然他懼怕父親的恫嚇,但能夠驚醒他的卻是精神世界里那些最柔軟的部分。他懂得那些被忽略的細微,所以他自哭自笑,和燕子說話,和河里的魚交流,也受的低賤俾女的氣。脂齋用諸般說不得為他定義為情不情,情也就成為他成長的階梯,一步一步讓他解悟人世幻緣。但他擁有的美好太多了,痛苦沒有找到直接進入的縫隙,它就從他最珍視的女子開始,讓他的心靈受挫。命運為他安排的洗禮是這些女子一場接一場的死亡。
他的青春之夢,最初的幻想覺醒,是一個綜合了他生命里,最親近的兩位女性特征的秦可卿。他與她的接觸,是夢境里的夫妻,可卿引領他體會了肉體欲望的全部。在人世間可卿的宿命卻歸于無常,淫病交錯她不堪其折,摧殘在現實中另一個男子的撲朔迷離里??汕洳≈兴ヌ酵?,無聲之淚流下,可卿死去,他又驚又急,一口鮮血算是對虛無幻緣的薄祭。這是第一次預示,他的命運與情相連。情實既可傾,亦可輕。
也就在與秦可卿的交往中,他認識了秦鐘。一直以為男子濁臭,女子清澈,見了秦鐘才知道,這世間男子亦是擁有此種美好。他感嘆到:天下竟有這等人物,我竟成了泥豬癩狗。秦鐘也是風流人物,和智能兒困于風月,失于檢點,離開了人世。多少年過去,他都沒有忘記,礙于身份不能自由祭奠,但一定讓小廝前往。他的朋友柳湘蓮大約也聽說了這段故事,還幫他修繕墳墓。這是他思想意識的又一次改變,對男子女子的定性分析,有了改觀,不再絕對,同時意喻情之鐘。這是第二次引起他震動的死亡。
幼稚的思想有了轉變,也許來源于間接關聯的死亡,幼稚的行為卻會引發直接與之關聯的血色殘酷。當金釧拿他愛吃胭脂的怪癖,玩著兒時的游戲,他們都沒有意識到,實際上他們已由男孩女孩,跨越到男人女人的邊緣。賈寶玉更沒有覺察到,這些會給地位懸殊的主俾二人帶來什么。他們還在調笑,死亡那冰冷的手指已經嵌入他們中間。
金釧被王夫人訓斥,賈寶玉立刻如同被人搖晃大樹驚擾的小鳥,連想都沒有想就飛走了。他一路走到薔薇架下,立刻把這些都忘得一干二凈,只是專注于畫薔的情重。他因此知道了,這世間各人有各人的眼淚,同時金釧跳井自殺了。這成為了一個導火索,賈寶玉所有歲月里,積攢在他的父親心中的荒唐,都在此刻爆發,都落在了笞責的竹片里。在精神驚恐和肉體疼痛的雙重體驗里,賈寶玉完成了他的成人禮,自此他再沒有吃過胭脂。這次死亡,是他生命里刻骨銘心的一次。
他的情感專注點由此轉變,一顆癡心給了為他流盡一生眼淚的林黛玉。但成長并沒有停止,因為時光繼續向前,他路遇柳湘蓮,一句無心之語引發了另一場悲劇。尤三姐自刎,尤二姐金逝,柳湘蓮遁走,而他想要的一個小丫鬟柳五兒也陰錯陽差的被氣病了。接二連三,這些寫滿美好的人,都在歲月里漸失,而他愛美好,他們都和他緊緊相連。他隱隱洞悉了無常和無力,所以當黛玉寫下桃花詩,那些對未來的隱憂亦是他那刻所體會到的不虛的真實,他悄悄地掩了淚水。
另一場離別和死亡接踵而至,他的身邊朝夕相處的那些丫鬟,因為一個繡春囊引發了一場流散。司琪、四兒歸家,芳官諸人流落到庵堂,更心酸的是晴雯才十六歲就命歸黃泉。他不能理解的是同為女子為什么婚前婚后截然不同,那些老去的女人用戾氣來摧殘這些嬌艷的青春女子。他固執的把責任推給了她們沾了男人氣。
悵悵心酸尚未停止,迎春誤嫁了中山狼,香菱在河東獅的鼻息里奄奄待斃,之后這兩人香消玉殞。我想原稿雖然到此丟失,但這場死亡就是悲劇的前兆。因為晴雯是以木芙蓉作為隱喻,那么秋盡冬來,正是冰雪寒冷。賈寶玉眼睜睜看著生命在他手上滑落,他無可奈何,對無能為力的認知更清楚了。
黃土隴頭送白骨,青楓林下鬼吟哦,飛鳥各投林,以及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等,在開篇判詞和曲子中多次出現的預示字眼,這結局是最大規模的流散和死亡。賈寶玉一生真愛過的黛玉也在這場浩劫中歸于離恨天。這可能是他生命中最沉重的一次打擊,直到那一刻他已完全解悟這些血色殘酷凝聚的回天乏術。
生命的碎殼吞咽下去,是攪動靈魂的劇烈悲哀,接替黛玉淚水的是賈寶玉的回首之淚。
春照舊,秋伊往,是彷徨,空空皆逝,無處話凄涼,能不走大荒?終于明白這世界的組成就是相往與告別,漸次醒悟,看到是望不盡的迷途,在歲月的兩端同往的只有無常和無能為力。最后賈寶玉還是長成了,他所說的墳地里的那棵老楊樹。多少死亡在側,又是多么痛徹心扉!
赤條條來去無牽掛適用于所有人,那是人性深處的覺醒。幻想和現實,幼稚到成熟,經歷和懂得,最后賈寶玉看到的是萬境成空。有人說最后他的走掉是迷茫,但我想應該是此心已明白命運的無所得和無所失。那個時代沒有多元化的選擇,這種領悟反而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