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佛系媽媽才是見過大風大浪的人
作為一款抗焦慮藥物,“佛系”火了。
最近身邊的同事,紛紛宣稱自己“出家”了。聽說第一批90后也已經過上了“佛系”生活。
所謂“佛系”,就是一種有亦可,無亦可,不悲不喜,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喜樂隨性,與世無爭的一種生活模式和心態。
佛系三連:都行,可以,沒關系。
網友還因此衍生出“佛系買家”、“佛系老板”、“佛系粉絲”、“佛系玩家”、“佛系媽媽”等等概念。
其中“佛系媽媽”最吸引我的視線,佛系媽媽自然就是說新手媽媽在歷經各種帶娃艱辛、見識過各種糟心情況后,最終修煉成冷靜、理智、大氣、從容的淡定媽。
面對任何狀況,都能泰然處之。養娃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02 佛系媽媽VS 普通媽媽的區別
那么到底佛系媽媽和普通媽媽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呢?其實很容易分辨。請看以下幾個場景:
孩子吃飯
普通媽媽:
注重飲食均衡、營養搭配,擔心孩子吃得少、吃得慢、吃得臟,于是主動給他喂飯。有些還得追著孩子喂飯,吃個飯像打仗。
佛系媽媽:
孩子吃啥都能長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飯,衣服臟了可以洗、地板臟了可以擦。吃多吃少自己決定,不想吃就不吃,餓了你就知道。
孩子睡覺
普通媽媽:
擔心他踢被子,他是冷了還是熱了?孩子沒穿紙尿褲會不會尿床?經常失眠,沒有整夜覺睡。
佛系媽媽:
給孩子穿上睡袋,如果還是睡覺不老實,凍著了就凍著了吧,以后就知道冷了就要蓋被子。尿床了讓他自己嘗試重新換好衣服、床單再回床睡覺,如此反復,寶寶意識到尿床是一件麻煩事,就會自覺起身尿尿。
孩子學習
普通媽媽:
陪娃寫作業是每個家長的痛,河東獅吼,一秒親媽變后媽。為什么你寫的字這么潦草?為什么教了那么多遍了還是出錯?你怎么這么笨?
佛系媽媽:
定好時間表,自己拿本書也在旁邊看。他有不懂的,可以給予友情提示。絕不輕易干擾孩子,作業不寫、懶寫隨他,讓他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下次自己學會自覺、主動地學習。
孩子生病
普通媽媽:
孩子感冒、咳嗽了,趕緊給他吃藥。發燒了,趕緊送醫院,不要燒壞了。整夜沒合眼,時不時給孩子測量體溫。
佛系媽媽:
哦?孩子感冒了?先觀察看看,不嚴重的話,讓他自愈。發燒了?不是很高,貼片退熱帖就好。
孩子貪玩
普通媽媽:
臭小子,看看你,又玩得渾身都是泥。這剛買的衣服呢,怎么洗呀?哎呀,那里臟,不要去玩。
佛系媽媽:
孩子要玩就讓他玩吧,有什么比孩子的開心更重要呢?衣服臟了可以洗干凈,快樂卻可遇不可求。
孩子上興趣班
普通媽媽:
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理想給孩子選興趣班,覺得孩子學跳舞、練鋼琴有氣質,就讓他學。為了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佛系媽媽:
尊重孩子自身的特點,傾聽孩子心里真實想法進行選擇。不想學也不強迫,有特長是緣,沒特長是命。
03?你成長就好,我靜待花開
我覺得佛系挺好,但是很多人仍需要時間和經歷來沉淀,才能達到這種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
只有當我們真正見識過了人生的模樣,才能風輕云淡地說:嗯,不過如此。
“佛系媽媽”絕不是代表消極、慵懶、不思進取,而是學會如何獨立而純粹地愛孩子。
不束縛、不人云亦云、不強加自己的意志、不追求完美,也不完全以世俗的標準衡量。
當你領悟了愛和自由、信任與尊重、傾聽與等待,或許就能體會到“佛系媽媽”的從容。
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學會放手,交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性,讓他自己去面對、去嘗試。孩子才會成長地更好。
不都說養育孩子是一場自我修行嗎?
愿我們能修煉成這樣的“佛系媽媽”——不焦慮,不催促,你成長就好,我靜待花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人少年得志,也有人大器晚成,揠苗助長只會破壞了他自己的節奏。
自在養娃,歡喜圓如。阿彌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