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錢生錢”才是賺錢,其實你根本不懂真正的理財投資之道

三公子/文

文章為原創,轉載請私信獲取授權,否則視為侵權

前幾天,在媽媽的啟發下,我寫了那篇《既然健身了,我們來算一筆賬》的健身文,沒想到閱讀量竟然超過了13萬,不可思議。作為一個開了不過2個月多月、默默無聞的個人號,竟然有一天也會有如此大的閱讀量,實在驚嘆。我不得不承認,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干貨才是可以橫行天下滴。好吧,這篇文章給了我非常大的信心,不再擔心訂閱號的點擊率,只會更加關注自己文章的內容和質量!

順著上次“健身”與“理財”的話題延展開來,我在想,在大家心目中,哪些方式算得上“理財投資”呢?

※ 存銀行,吃一年2%-3%的收益

※ 買銀行理財產品(通常5萬起步),享受一年3-5%左右的收益

※ 買基金,享受-n%到n%不等的收益

※ 買股票(包括做期貨),享受-n%到n%不等的收益

※ 買P2P,享受-n%到n%不等的收益

※ 買房子或者商鋪,享受每年3%-4%左右的收益

※ 創業,享受前幾年都要虧損的收益

第6、7兩項因為起步要求比較高,暫時不算。那么1-5項的方式,就是大家俗稱的“錢生錢”理財方式。

換個角度想想,在人生中,是不是只有“錢生錢”才算是理財投資,沒有其他的渠道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收益?

對于我們這群入職場沒有超過10年的年輕人而言,“錢生錢”依然是認知中最主流的理財投資方式,從而對真正的理財投資之道視而不見。

【你的時間很值錢,請努力珍惜每一個小時】

一個有趣的現象,收入越高的人群,看起來越忙碌,再仔細觀察,他們越忙碌,對時間珍惜的程度就越高。無論是趕飛機、坐火車,在等待客戶,在談判生意間隙,他們總是不斷地再學習。而相反,收入不高的群體,有很大一部分人,總是很懶散拖沓,時間浪費很嚴重。面對項目任務,總有本事拖沓到最后一刻才能倉促完成,而早些時候寧可玩手機、刷網頁、聊天購物,但絕對不會去工作。久而久之,他們喜歡給自己冠一個稱號:我是拖延癥晚期患者,這是病,怪它不能怪自己。

有人可以抱怨自己出身低微,起跑線比別人落后,但絕對不應該抱怨自己的時間比別人少吧。如果說這個世界上還有什么可以稱之為“公平”的話,那只能是“時間”,一天24個小時,1440分鐘,86400秒,不多給一秒,不少給一分,無論你是達官貴人,或是鄉野農民,都一樣。

可是,面對這么“公平”分配的時間,仍然會有人不公平的對待它,繼而隨著不公平的程度越來越大,而有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我曾問過一個月收入20000元的朋友,為何總是很忙碌,總是在學習,總是在哀嘆時間過得太快。他看看我說,“你有算過你每小時能夠掙多少錢嗎?時間就是金錢啊,我每天工作8個小時,每個月22個工作日,折算出來,我每個小時的收益是113元。如果我可以把8個小時的工作提高效率,變成6個小時完成,那么多出來的2個小時就可以增加額外的收入。如果我拖延時間,把8個小時的工作量延長到10個小時,就意味著我每小時的收益在下降,我既不可能有額外的收入,也會占據我娛樂的時間。”

被朋友這么一提醒,我趕緊拿起計算器算算自己每小時的工資收益,只有人家的30%不到,情何以堪啊。

我開始意識到為何我只能在原地踏步,而這位朋友從最初進入職場的3000元/月進化到如今的20000元/月。他心里有一筆明賬,在年輕的時候,對時間越浪費,就是變相地阻礙自己的成長,阻礙自己的收入進一步提高。

他跟說,最初拿3000元薪水的時候很犯愁,覺得自己永遠都會窮困下去。后來想明白了,職場發展要提高收入,必須努力提高技能,才能提高薪酬,于是就全身心投入業務學習中。他給自己畫了一個大大的燒餅:在3000元收入的時候,他每小時(以每日工作8小時計算)的收入是17元,如果他可能努力上一個LEVEL,尋求到2000元的加薪,那么每小時的收入就會增加11.3,變成28.3,隨后那些日夜的學習瞬間變得可愛又有吸引了起來。生活中流逝的每一個小時不在那么的“無情”和“冷漠”,它們似乎都在說,“好好利用我吧,我可以幫助你加薪哦。”

這就是他對時間的理解,也因為這份理解,讓他一路攀登到了當前的位置。

其實真的是這個道理。我有位朋友每月為兩個雜志寫專欄,她非常珍惜自己的業余時間,套用上面那位30000兄的時間邏輯,在她看來,除卻周末的不定期外出,每日能利用的業余時間不過3小時,每月也就是70個小時,按照一篇專欄1000元來計算,兩篇專欄2000元,平攤到70個小時里,每小時的潛在收益率就是28.5元。如果朋友能夠在提高工作效率,多產出幾篇文章,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每小時多掙了28.5元。倘若她利用這業余的時間進一步學習閱讀豐富內涵,提高文筆,未來很有可能每月接到的專欄會增加,從2篇變為4篇,或者文章的質量進一步提高,看中的雜志媒體越來越多,那么單價會從1000元提高到1500元,甚至更高。

這是我身邊“拎得清,想得明”朋友對于“時間投資”最真實的示范。以20000元薪酬的朋友來計算下收益率吧:

2007年原公司3000元收入;

2009年原公司晉升4500元收入,增長50%;

2010年去上海,入職新公司10000元收入,增長110%

2012年新公司晉升14000元收入,增長40%

2014年跳槽新公司20000元收入,增長42%

誰能說,這個收益率比股票基金投資差,恰恰相反,這是風險最低,收益率最穩定的高效投資回報,從2007年至2014年年底,收入從3000元增長到20000元,增長了566%,年化收益率接近30%,而2007年至2014年的股票基金投資回報呢,有多少大牛可以穿越那個牛熊轉換,贏得566%的資產增值?

而那些瞧不起時間的人,那些拿著手機刷屏,點著鼠標購物的人,他們的時間單位價值不會高到什么程度。他們一定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自己的生活為何如此一團糟,經濟收入為何總是提不上去。他們也一定會在日常工作的時候抱怨,“為什么要為這份低廉的薪酬而努力,既然老板如此吝嗇,那我也就敷衍了事”。他們更會在聚餐八卦的時候羨慕精英朋友的收入,嫉妒升遷快的職場同輩,失望自己的落魄現狀。

可是,他們把經濟收入糟糕的理由歸結于老板的吝嗇、公司的發展不好、其他同事的進步太快,偏偏不去想想自己為這份工作,這份薪酬,自己職場規劃追求又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些本應該拿來進修、學習、研讀的時間,被各種各樣八卦閑聊晃悠給填滿了。既然時間被挪作他用,又如何換取經濟收益呢?

我相信,在這篇文章發出來的時候,在大家閱讀這篇帖子的時候,幾乎99.9%的人依然沒有想過,自己每小時到底值多少錢。同時,也沒有想過,是否應該努力去提高每小時的收益率。

【你的知識很值錢,請努力成為行業精英】

一個行業的頂尖人物,值多少錢?

我想,行業高手還是可以開價的,他們還需要去求職,去應聘,去尋找工作機會。但行業的頂尖人物就是“無價之寶”,永遠都是被獵頭公司追著,永遠有人拿著天價的合約等著他們點頭。

看看自己所在的領域中,那些最最牛逼的人物,他們缺錢嗎?我想,他們只會缺少理財投資機構,幫助他們打理那些數不清的資產吧。

我們作為普通人,不可能自己去創造一個行業,只能歸屬于一個行業(那些天才人物就不要給我挑刺啦),在這個準備安身立命的行業中,我們的目標是什么,想做成什么,想變成什么。這些念想會決定你在這個行業中未來的走勢。

成為行業精英,是需要積累知識的。

花上10年的時光,默默去打造自己的核心實力,也許在一些人看來,不值得,10年,太長久,為何不能賺一票走人,去其他行業找空子呢。可是,這樣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人永遠在追逐熱點,永遠跟著別人的腳步,那么再怎么四處奔波,都依然是原來的那個自己,并沒有得到多少的成長。也許經歷豐富了,但內涵并沒有。

但守得住寂寞的那些人,用10年的時光把一個行業的里里外外摸索清楚,用10年的經驗換得一個隨時可以指點江山的知識寶庫。他們成了行業中專家,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也會擁有行業中最高的收入溢價。

舉個例子:

有兩個年輕人,一個人熱衷到處跑,拿著3年多的行業經驗在很多城市奔波,半吊子的經驗水平只能獲取中等的收入水平,手藝不好的話一年10萬,收益好的話一年15萬,年復一年,10年過去了,也許總收入(不算支出)在150萬左右。

但另一個年輕人,沉得下心做研究,在基層做調研,每月拿著5000多的基本工資靜心工作。也許前6年,工資都是如此的波瀾不驚,但第7年開始,他的科研有了重大成果,收入開始緩慢增長,到了第10年,他成為了這個行業中非常杰出的人物,那個時候,只要他愿意選擇,年收入過百萬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兩個不同的人,有著相同的起點,一個選擇跟著別人跑的人,于是沒有定價權的,一個選擇讓別人跟著自己跑,于是擁有了一切。

一個人從一年4000元的月收入,5萬的年收入開始,花上10年的時光,變成年收入100萬。10年時光,1900%的工資增長,年化收益率接近60%。大家想一想,這是不是回報率最高,最值得投資的方式。

【你的健康很值錢,請努力鍛煉身體】

常常聽見老年人說,年輕的時候拿命去掙錢,年老的時候拿錢養命。為何會這樣?因為太多太多的人,總是認為工作的忙碌就必須要用健康作為回報,似乎職業發展有一個魔鬼交易員,他手中有臺稱,左邊放著事業和財富,右邊放著健康和生命,只有放棄了一方,才能擁有另一方。

如果說職場上真的這個魔鬼交易員,那么年邁且成功的企業家是不是都應該病入膏肓呢?而事實是什么,很多事業成功的人,往往也有著很棒的身體,他們非常清楚如何去平衡“健康”和“事業”之間的關系。

曾經有一個帖子,列舉了全球500強的很多CEO是如何鍛煉身體的,我們會看到他們無論多么辛苦,依然保證每日1-2個小時的強度鍛練。用他們的話來說,健身是最棒的工作減壓方式,而健身換來的身體健康,精神充沛又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工作,換得更高的經濟收益。

這就是良性循環帶來的美好結果。

維持健康,也許就是一雙跑鞋,一身跑步行頭,在家四周的公園去奔跑,時間久了還可以跑個馬拉松,給自己提升一個LEVEL,總花費或許不到3000元;

維持健康,也許是一張健身卡,去上上團課,去走走跑步機,去踩踩電子單車,去游泳游泳,去練練器械,總花費也許不到5000元;

維持健康,也許是一兩年的瑜伽課程,拉伸身體的韌帶,調和呼吸的節奏,去發現身體的不協調之處,總花費也許不到1萬元

維持健康,也許是一兩年的私教課程,去讓專業人士幫你打造健身塑形計劃,去發現身體肌肉和骨骼的潛能,去強化身體脆弱的部分,去強大自己精神的脆弱。當自己擺脫小白頭銜,可以獨自為健身負責的時候,告別教練,自己制定訓練計劃,總花費或許不到4萬;

維持健康,也許是更加高級的攀巖、沖浪、射擊、拳擊,甚至有鐵人三項、全能十項目,找到一個激發自己長遠興趣的運動項目,堅持1年、3年、5年,將運動融入到生活的日常作息中,成為一輩子相伴的好朋友。總花費也許10萬,也許20萬,也許更多,但是依然值得。

如果沒有健康,那么會如何?老人家會認為只有年紀到了某個程度,才會拿錢來買命。其實不然,在當下的社會中,依照年輕人對身體極不負責的態度,也許不需要年長后,只需要三五年時光,而立之年也是生病之年的開始,小病不斷,體檢報告年年顯示亞健康,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心臟有問題,脊椎有毛病等等。隔三差五就聽說某位同事因為身體原因暈倒了、生病了、住院了。

拿一個感冒發燒打點滴為例,一趟下來等到身體痊愈,基本上2000大洋就報廢了。如果更加嚴重點,需要住院治療,基本上1萬元也白掙了。

從而立之年到退休頤養天年還有30年的時光,如果拖著一副糟糕的身體,每年恐怕因為身體問題就要花去好幾萬,30年下來這要多花多少錢?

用不到5萬元的健身支出,用2-3年的健身興趣習慣培養,給自己一個健康的身體,一個充沛的體力,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換得可能長達30年的豐富人生和精彩職場,是不是相當劃算呢?

這里要多說一句,那些認為“自己好忙好辛苦,根本擠不出時間來健身”的朋友們,你們會忙碌過這些CEO嗎。是不是每周健身三四次擠不出來時間,但可以每日擠出時間躺在床上刷2個小時的微信微博,可以蹲在廁所上打30分鐘,甚至1個小時的游戲呢?

【在“錢生錢”的理財投資之道中,也有另一種的解讀】

最后再說一說,“錢生錢”這個投資理財的方式。大多數人認為,“錢生錢”方式就是去存銀行、買理財產品,或者干脆在基金和股市上賺一票,高買低賣,追求趨勢,扮演上帝,猜透漲跌。但這真的是“錢生錢”的表現方式嗎?

在我剛入證券市場的時候,問朋友說,有沒有那種風險低但是收益高的買賣股票方式?他們回到我說,“怎么可能,高風險才會有高收益,低風險只能低收益啊!”

這些朋友是趨勢投資理念的擁躉,永遠追求坐莊股票,永遠尋找那些小票,因為他們信奉高風險才會有高收益。

但真的如此嗎?當我去研究股票市場,當我開始拿自己的真金白銀去嘗試的時候,我發現只要守得住寂寞,只要耐心持有,只要選對行業和企業,依然有風險低但是收益高的投資方式。而這個方式實踐的最徹底的人就是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先生,他們的口號就是“價值投資”——發現優秀行業中被錯殺的企業,在股價被嚴重低估的時候大筆買入,當行業轉壞,或者企業股價被嚴重高估的時候,賣出。就這么簡單的買入和賣出,或許一整年只操作幾次,每日安枕入睡,依靠時間來等待“時間的玫瑰”。

之后巴菲特先生為普通投資者考慮,提出了一個更加便捷、更加傻瓜的投資方式——熊市的時候,大盤指數萎靡不正的時候,積極買入指數基金,然后長期持有。拉開美國股市的歷史曲線圖就會發現,市場上能夠跑贏指數基金的人,10%都不到!

這個“成為百萬富翁”的秘密公開了幾十年,但遺憾的是,依然大把大把的人認為“錢生錢”的投資就是去股市或者基金中做波段,聽朋友推薦去買賣,聽所謂股神推薦去買賣,聽從K線圖的趨勢去買賣,似乎只有追漲殺跌才是“錢生錢”的真實內涵,但“股權投資,長期持有”不是,“低價買入指數基金,長期持有”也不是。

【結語】

好吧,發財致富也好,投資理財也罷,“錢生錢”永遠都不可能是唯一的投資理財方式,生活中創造財富的渠道太多了,當我們把眼光都局限在證券市場的話,注定只能成為失敗的90%,即便是活下來的人,大多數也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很大摧殘。想想今年的融資杠桿爆倉之慘烈,那些生不如死的人在半年前可是一場風光啊!

生活的真正內涵在于尋求滿足和幸福,快樂和充沛,這些東西光靠金錢無法獲取,健康的體魄,職場的順遂,同行們的尊重,家庭的幸福,這些才能夠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生活。

請跳開那個“錢生錢”的思維模式吧,看看自己的職場,看看自己的擅長,看看自己的身體,那里都有寶藏,深挖其中任何一個部分都有可能讓自己的人生變得精彩紛呈。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