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準備每周五都會挑一本有感觸的書,寫點東西說道說道。
(1)
孔夫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苯o國人開了謙虛的先河,要虛心向別人學習。
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教科書里總是會有“博采眾長”、“學為己用”等之類的字眼。
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也是在不斷的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
學習別人,為我所用,是提升自己的快速渠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進行挖掘?又有多少人認認真真的去研究怎么借鑒?如何借鑒?
(2)
今天說的這本書是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翟學偉老師的作品。
《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
這本書,是翟老師致力于建立社會學本土化理論的產物。
了解社會學的都知道,社會學是個泊來品。建立伊始,社會學的方法與理論基本上都是借鑒西方。
但,中西終究有別。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與人之間也有差別。
翟老師認為,應當建立一個中國本土化的社會學理論,去理解中國的社會現象,研究中國的社會問題。
這個研究過程,就產生了怎么去將西方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與理論與中國的特有邏輯結合起來的難題。
如書名,他選擇了“人情”、“面子”等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具有中國特色化的概念進行研究。字里行間都透露著對中國社會特殊性的強調。
這是書中研究的第一個關鍵,即先認識自己。
(3)
“認識自己”這四個字有大概以下四種解釋。
第一,“認識你自己”本是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的銘言,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的哲學命題,號召人們將目光從神和世間萬物的身上轉移到了人本身。他強調人們不要專注于對身外之物的追求,而應去認識自己的靈魂,并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造,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
第二,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敝挥姓J識自己,了解自己,才能讓自己更加趨于“道”的狀態。
第三,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要準確的了解自己的情況,用于指導在軍事中的謀局。
第四,也有一句俗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就是說人能夠認識自己的就很厲害了,更多的也是要告誡人們量力而行。
對于人,認識自己的內涵在于,認識自己的內心的需求,順從自己的渴望,達到心靈上的滿足。能夠通過認識自己的過程來尋找哪些東西是自己想要的,而并非是社會塑造的。
翟老師在書中倡導的認識中國,直指中國人講的人情不是relationship,中國人講的面子不是face,而是具有傳統觀念的生活理念與人際關系的邏輯。
這一切顯然與西方的理論是格格不入的。
那么,要怎么借鑒呢?
(4)
翟老師雖然不認同將西方的理論用于指導中國社會研究,但是對于研究之中的方法論還是較為認可,書中也是立足于經驗主義——歸納法的研究邏輯。
歸納法自從誕生以來一直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與邏輯方式之一。
對于我們來說,有什么啟發呢?
人與人之間有不同與個人的社會化過程有著莫大的干系。
三人行,師他者也是需要學習方法論層面上的東西。即他人能成功背后的共性經驗,也是馬克思所說的普遍規律。
比如說,身邊有個朋友小華整天打游戲,平時一點都不努力學習??墒牵夜ぷ鞯臅r候,拿到的offer比努力學習的朋友要值錢的多。
那你是不是要去打游戲去了?莫急,還有一個朋友呢。
這個朋友叫小王,也是整天打游戲。但是他找工作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愿意要他。
同樣是打游戲,有人能打出年薪近20萬的工作,有人卻是畢業就失業。
其中的區別就是前者打游戲的時候,能夠清晰的把握到這個游戲的架構是什么樣的,是怎么設計出來的,玩法的邏輯是怎么樣的,這個游戲還有什么缺點,要怎么改進等等等等。
后者呢,就是圖個痛快,打贏了就爽,打不贏就罵娘。
如果你想學前者,通過打游戲來拿好的offer,那就必須要抓住這個游戲與好offer之間的聯系,這個聯系就是規律。而不是簡單的打游戲多就等于好offer。
這是書中告訴我的第二個道理,尋找他人值得借鑒的東西的普遍規律。
(5)
認識了自己,找到了對方值得借鑒的東西的普遍規律。
第三就是靠自己了。
那本書是關于社會學研究的書,學術味道很濃。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