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的問題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尋根的方式以求得片刻安慰,這種視野的轉變不是在比較發達的現當代才出現的,更久遠的曾經,一批一批的名文人真學士就已經逐步從一夜繁華中驚醒,以仰望的姿態有意識地把自己塑造成先賢的繼承人,在思想上達到真正的一脈相傳,但是,這種千方百計從歷史的垃圾堆里尋找存在感的方式,背后主導的思想力量到底是積極入世還是消極避世?
不止一次在各大高校的試題庫里看到分析傳統與現代之間軍事、文化、政治、經濟、思想等各類社會關系的論述題,可以想見,標準答案無非是圍繞著現代人如何對待傳統因素來談,說來說去,不外乎取、去、揚棄幾種態度。現當代文學上的尋根現象是十七年之后出現的,那是一個文化思想大反撥的年代,尋根的第一項任務即是無視十七年間產出的紅色文學,越過他們的經驗創造直接向民族和地域文化求取真經,于是各種包含特色的系列文學作品問世了,遍體鱗傷的詩人作者們似乎是找到了他們一心想全身心依靠的根。土地是文化的根,這確是不錯,但問題來了,那片生長著林海披裹著雪原的土地,那篇篇志愿軍回憶錄里流淌過的土地,難道就不是根嗎?為什么沒有人會問一句,“紅色文學是怎樣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的?”出題人,乃至目前的學術界,他們確實試圖通過尋根來溝通起時下和歷史,而不是斷章取義一般從單一角度管中窺豹,順便,也借助一些著實能夠發掘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的考題來看一看非流水線量產化模式化的年輕一代他們的真實想法。這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但出發點就已經厚此薄彼,只知道抓住人頭攢動的經典,卻放過了對文化整體發問的機會,難怪難出新意。可惜了這么宏大的課題,許多窮盡畢生精力加以研究的前輩尚不能回答出完整的條目,寄望于所謂創新,寄望于立根不深的小樹苗,他們又能說出個什么樣的一二三呢?
在相當多專業的非專業的學者看來,好像研究只要抓住主流就好,主流就代表了文學界,順藤摸瓜就能發現文學的根,因此為了共鳴,為了影響,為了名利,在深挖硬撬作者的書信集子后,他們連作者的私人關系都翻個底朝天,腹中的小料甚至能夠詳盡地填完一本某某名作者起居錄,日常生活里把邊邊角角的傳聞八卦當成主食,反而令那些被冠上經典名號的文學作品做了餐后甜點。在這樣極度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下,不僅學者們再也無暇顧及尋找文學的根,致使文學被擠到了角落,而且將幾欲蓋棺定論的作品刨出棺材,在被歷代研究者詳述過一遍又一遍以致于面目全非的“經典”之上胡亂地畫上幾筆,繼而花里胡哨地裝扮一番,把他當成新的研究成果推到讀者面前,還美滋滋地告訴讀者,說這就是我們找到的文學的根,就像當年的神化魯迅,可能在那群高呼著“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一身正氣的人物的眼里,魯迅也是他們的根吧。
魯迅到底是誰的根?